在生活中,我們將砷稱為砒,這是一種有毒物質,稍不注意就會導致砷中毒。那么你知道導致砷中毒的原因是什么嗎,砷中毒癥狀表現有哪些呢,砷中毒之后應該怎樣去治療呢?想了解的朋友就一起來看看吧。
砷俗稱砒,為銀灰色晶體,具有金屬性,毒性很小,但其化合物都有毒性。砷中毒主要由砷化合物引起,三價砷化合物的毒性較五價砷為強,其中以毒性較大的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中毒為多見,口服0.01~0.05g即可發生中毒,致死量為0.76~1.95mg/kg。砷化物還可經皮膚或創面吸收而中毒。長期接觸砷化物可引起慢性中毒。熔燒含砷礦石、制造合金、玻璃、陶瓷、印染、含砷醫藥和農藥的生產工人和長期服用含砷藥物均可引起砷中毒,飲水中含砷過高,可引起地方性砷中毒。
臨床表現
1.急性砷中毒
多為誤服或自殺吞服可溶性砷化合物引起。口服后10分鐘至5小時出現癥狀。
(1)急性胃腸炎表現
咽喉、食管燒灼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米泔”樣糞便(有時帶血)、可致失水和循環衰竭、腎前性腎功能不全等。
(2)神經系統表現
有頭痛、頭昏、乏力,口周圍麻木、全身酸痛。重癥患者煩躁不安、譫妄、妄想、四肢肌肉痙攣,意識模糊以至昏迷、呼吸中樞麻痹死亡。急性中毒后3日至3周出現遲發性多發性周圍神經炎;表現為肌肉疼痛、四肢麻木、針刺樣感覺異常、上下肢無力,癥狀有肢體遠端相近端呈對稱性發展,以后感覺減退或消失,重癥患者有垂足、垂腕,伴肌肉萎縮,跟腱反射消失。
(3)其他臟器損害
急性吸入砷化物主要表現有咳嗽、噴嚏、胸痛、呼吸困難、甚至咽喉、喉頭水腫,以致窒息。消化道癥狀發生較晚且較輕。皮膚接觸部位可有局部瘙癢和皮疹,一周后出現糠秕樣脫屑,繼之局部色素沉著、過度角化。急性中毒40~60天,幾乎所有患者的指、趾甲上都有白色橫紋(Mess紋),隨生長移向趾尖,約5個月后消失。發生中毒性肝炎(肝大、肝功能異常或黃疸等)、心肌炎、腎損害、貧血、白細胞減少或增多等。
2.慢性砷中毒
除神經衰弱癥狀外,突出表現為多樣性皮膚損害,好發在胸背部皮膚皺褶和濕潤處。皮膚干燥、粗糙,可見丘疹、皰疹、膿皰,少數人有剝脫性皮炎,日后,皮膚呈黑色或棕黑色的散在色素沉著斑。毛發有脫落,手和腳掌有角化過度或蛻皮,典型的表現是手掌的尺側緣、手指的根部有許多小的、角樣或谷粒狀角化隆起,俗稱“砒疔”或“砷疔”,可融合成疣狀物或壞死,繼發感染,形成經久不愈的潰瘍,可轉變為皮膚原位癌。
黏膜受刺激可引起鼻咽部干燥、鼻炎、鼻出血,甚至鼻中隔穿孔;結膜炎、齒齦炎、口腔炎和結腸炎等。同時可發生慢性中毒性肝炎,極少數發展成肝硬化;骨髓造血再生不良;四肢麻木,感覺減退等周圍神經損害表現。對于無明顯癥狀的接觸砷的工人的神經傳導速度測定可發現已出現神經傳導速度減慢。長期砷接觸的人群中,肺癌發病率較高。
檢查
急性砷中毒者尿砷與中毒后12小時起明顯增高,停止接觸2天,即可下降19%~42%。我國正常人群的尿砷均值為1.73umol/L(0.13mg/L)。
發砷
可作為慢性砷接觸指標,正常值為0.685ug/g,高于1ug/g應視為異常。
血砷
急性中毒時可升高,其正常水平為0.13~8.54umol/L。
診斷
急性砷中毒的診斷可根據攝食或接觸史,臨床出現急性胃腸炎、意識障礙、肝和腎功能損害等。慢性砷中毒多表現為皮膚黏膜病變、多發性神經炎、肝功能損害和尿蛋白等。指(趾)甲出現米氏線,說明有砷吸收。尿砷超過2.66umlo/L(0.12mg/L)提示有過量砷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