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別
夜盲
夜盲(night blindness):亦稱“晝視”、“雀目”、“月光盲”。
夜間視力失常的癥狀。為視網膜的視桿細胞功能紊亂而引起的暗適應障礙。表現為白天視力較好,入夜或于暗處則視力大減,乃至不辨咫尺,見于維生素A缺乏和某些眼底疾病。根據發病原因可分為遺傳性夜盲和后天性夜盲。遺傳性夜盲是通過雙親生殖細胞而獲得的夜盲癥狀,治療往往難以奏效;后天性夜盲是由于后天性全身疾病或眼病所致的夜盲,可針對病因給予不同治療。
色盲
色盲(colour blindness):一種視覺缺陷。
由于視網膜的視錐細胞內感光色素異常或不全,以致缺乏辨別某種或某幾種顏色的能力。按臨床表現分為全色盲和部分色盲。
完全不能辨別顏色,視物只有黑白、灰白的感覺稱為全色盲或單色視。常伴有高度畏光、瞬目頻繁、視力顯著減退、中心暗點、晝盲等。失去對某種顏色的辨別能力稱為部分色盲。
其中,不能辨別紅色者稱紅色盲或第一色盲,在光譜上紅色部縮短,綠色看成黃色,紫色看成藍色;不能辨別綠色者稱為綠色盲或第二色盲,在光譜上綠色被看成灰色或暗黑色;不能辨別藍色者稱藍色盲或第三色盲,整個光譜中只能辨別紅綠兩色。有時紅綠色盲患者可表現出驚人的辨色能力,這是他們從生活經驗中得來的,根據紅綠的不同飽和度與亮度加以區別,但在顏色混合測定檢查時,即顯露出色盲的本質。
色盲多屬先天性,依發生頻率排列依次為綠色盲、紅色盲、藍色盲、全色盲。20世紀Wilson提出色盲是通過X一性連鎖遺傳方式傳遞,既由女性遺傳,其生男孩顯性,生女孩則多不表現癥狀。只有女性為隱性色盲與色盲的男性結合,所生之女才表現色盲。故男性發病率為5%左右,女性約為0.8%。對先天性色盲尚無特殊療法。后天性色盲多由于視神經疾病和視網膜與脈絡膜疾病所致,前者以紅綠色盲為主,后者以藍色盲常見,可針對病因給予不同治療。
目盲
目盲: 證名。見《素問·生氣通天論》。即失明。俗稱瞎眼。指目茫茫無所見。《難經·二十難》:“脫陰者,目盲。”病因較多,有先天與后天之分。凡嚴重的內、外障眼病及外傷等,均可致盲。凡有致盲傾向的病證,應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