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太極拳教學內勁的主要特點
(一)從系統論的角度上看,太極拳內勁具有整體性
太極拳內勁有著明顯的整體性特點。首先,內勁的整體性是相對于力而言的。力出于骨筋肌肉,勁蓄于丹田經絡。骨筋之拙力是局部的,僵硬的,比較容易分散的,難于傳遞的。
太極內勁則是人體形、氣、神三者的綜合體,是整體性的,易集中的、靈活的,周身貫通的。其次,太極拳在內勁主導下的發力有著明顯整體性特點。
無論是直勁、橫勁、沉勁、寸勁、抖勁、撞勁、崩勁,還是螺旋勁、鉆裹勁、劈靠勁、穿透勁,都體現著整體性。正如李亦畬在伍字謝說:“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腳跟,主于腰問,行于手指,發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
這說的就是太極拳內勁的整體性。對此,太極名家陳鑫也曾說: “其勁皆發于心,內入于骨縫,外達于膚。是一股,非有幾股。勁,即氣之發于心者。”這里陳鑫認為, “勁”就是發于心的一股氣,不是很多股,具有有著明顯的整體性。
再次,傳統各式太極拳雖然招式動作各有不同,紛繁復雜,千變萬化,但其內勁卻是萬法歸一合于氣,是人體內部精、神、意、氣、力之間的和諧統一。
太極拳教學內勁運行,是以丹田為核心,通過丹田和腰帶動整體,整體中的各個部分之間又節節貫穿、息息相通來實現的。后,傳統各式太極拳內勁的精髓都是練出松沉勁,這是內勁整體性的基礎。
太極內勁傳遞是通過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指等九組關節實現的,這在傳統經典拳論中被比喻為九曲珠。有了松沉勁,腰(丹田)這個在全身九組關節中處于中心部位才能發揮出承下啟上牽動九曲珠的重要作用。
因此,腳下生根、與大地之氣相接的松沉勁是母勁,是太極拳內勁的基礎勁、底層勁,其他勁道都是由松沉勁展開、生出的。身上如果沒有松沉勁,就沒有內勁的整體性。
(二)從運動論的角度上看,太極拳內勁具有通暢性
太極拳內勁的通暢性,就是指內勁可以通達身體四梢及各部分。
其一,內勁的通暢是太極拳修煉量變引起質變的結果。當拳架(特別是傳統各式太極拳的拳)熟練了后,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內功由量變的積累就達到了質變的突破,實現了太極拳內勁修煉的第一次飛躍,即在某一天的某一時間,太極內勁豁然貫通。
其時的第一感覺是身體內部出現一股新的力量,這股新的力量隨著意念和動作在體內不停地涌動,流到哪里都很舒暢,這就是太極內勁出現了。
隨著功力加深,骨節和經脈暢通,內勁在身體內運行不再受阻,通過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指等九組關節實現了自由傳遞。
其二,內勁的通暢是太極拳“調心”充分作用的結果。內勁是人體活動中通過意識調控的一種具有電磁波性質的能量,可以通過人的感覺器官,根據事物的各種變化而體現它的存在。
正如太極之經典《十三勢行功歌》所說:“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全不費工夫……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李亦畬也云: “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軀使。”
其三,內勁的通暢是丹田充分發揮作用的結果。太極拳內勁其實好似一種水,丹田好似壓力容器罐,腹式呼吸好似壓力器,渾身經脈好似流水的管道,四肢是較大管道,大腦是指導氣流的總機關。
用大腦的意識調整腹式呼吸使內氣先沉于丹田,然后使丹田部位鼓蕩,加強壓力器即呼吸的調整,使壓力容器罐向四梢送內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