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給大家推薦的太極拳教學是太極拳關節熱身活動的,太極拳是一門古老的運動項目,要想學好太極拳,必須先打好基礎,這樣更有助于以后對太極拳的學習,那么怎樣練習太極拳呢?一起看下面的文章中吧!
在太極拳的學習過程中,放松身體是太極拳基本的要求,太極拳對肢體有松柔和松開兩種要求。松柔是肢體,尤其是關節的柔軟和高度靈活。
松開是指各關節在自然舒適中適當放長,我們追求的是松柔與松開的巧妙結合。放松貫穿太極拳的各個階段。
松柔是太極拳的靈魂,練拳是不斷努力追求更高度的松柔。太極拳要求的放松是在盡可能少用力的情況下,通過思想意識的作用來逐漸達到大限度的松柔,是從輕走向松的。
那么如何練習太極拳的松呢?
1.練拳開始時,先將全身放松,尤其是兩臂要松得如強子拴在肩上一樣,不可稍有拘束之力,俟身心靜下來而后開始動作。松肩就是想象肩關節松開。
2.腳上的松柔與會不會開襠沉氣關系極大。倘練拳時,步子大一些,要做到以沉勁為主,每式有起有沉,則兩腳自會達到相當的松柔。兩腳要練成像彈力極強的兩個彈簧,能夠進退隨意,靈活多變。
3.松腰要領是腹部臍窩處微微內收(向后收,不是向下壓,也不是向上提)隨之命門虛虛后撐(拉),主要是意念的收和拉,這一動作習慣上稱為"拉腰",實為松腰的竅要。
4,胯比較難松,可做松腰活胯練習。十趾抓地,腳跟站穩,腰部以上自然中正,腰胯完全放松,以兩髖關節為軸,在腰的帶動下左右前后往復地劃8字型平圈,繼而膝關節踝關節依樣劃圈。也可做轉髖繞膝練習。
松凈了則全身都有沉重的感覺(是自然的重,不是用力),自身微微轉動與空氣接觸猶如水中動作。架子盤久,身愈松柔,就愈是感到身手沉重,也愈感到空氣阻力增大,也就愈是增加了聽力。
內勁主要在練架子里求得,走架中沉肩墜肘,以期肩肘對臂重的體驗;氣沉丹田,松腰坐身以期對上身重力體驗的獲得;邁步如貓行,務使兩腿在虛實轉換中,切實感受到全身重力之壓。
各部有負載肢體重力體驗之日,就是太極拳內勁上身之時。練內勁一般先從手上開始,讓手體驗自重,以后把這個體驗慢慢地擴展到身體其他部位。
內氣是一種細微的本體感覺。心靜,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的緩慢練拳,日久,兩手會有脹熱的感覺,從偶爾出現到練拳時經常出現。
進一步練習將勁沉至腳底。具體練法:凡胯的前進、后退、左右放置都必須用腳底趴地勁以及腳底緊帖地面左右擰的反作用力來帶動,這樣由腳底的力帶動兩胯,由兩胯帶動全身的動作,練習愈久,全身則愈來愈放松而輕靈,所有的力,均由腳底作用于地面的反作用而出。
到此地步,就是已能將勁沉至腳底。拳論講"勁起于腳","主宰于腰",就是此意。腰除指命門穴外,就是指兩胯。
再進一步練習發勁。盤架每至定式時,在似定非定之時,必須陷于內的發勁,這種發勁的鍛煉實為太極拳內勁產生的原因。
有陷于內的發勁如何練:每當定式時,例如兩手擠式或按式往前時,必須沉肩垂肘,頭有頂意,尾閭前送,命門虛虛后撐(拉),掌慢前送,上身微向后坐。
合戶關節骨縫松開,韌帶伸長,形成手弓、腿弓、身弓,一身備五弓之勢,目光向前方遠視,似乎將勁放松至天邊,"意遠則勁長"。走架時每一定式都應如此。
這時手上并未感到用勁。當然如手的前方有人攔阻,該人會感覺到很大的力,這樣發的是暗勁不是明勁。
以意識作指揮,每一招勢從勁起于腳跟(反彈力),用意念引導內勁到腰到脊到肩到肘到腕到指,久之則目的處必有麻脹感,手(勞宮穴)必有突跳感。
總之要認識到一套太極拳學完,只說明自己可以單獨練習了,還不能說是已經學會了,因為太極拳不只重形式,它更重內容,而內容繁多。
有了內容才算有了拳味,這時才算基本上會了。還得不斷追求,使拳味日漸濃厚。如果拳味還不對,那就還是一套空架子。練起來就不會長功夫的。
當然,對于健身來講,拳架的規格差一些,也關系不大,只要每天能堅持練拳,冬夏不斷,也一定會健康,但是生效的程度是會有判別的。堅持練拳之后,全身的氣血運轉正常了,產生一種輕松舒適感。經常舒服,就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