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認認真真經過由內及外圓轉、純熟的螺旋纏絲技法的練習環節,練好松柔纏綿的纏繞勁,并用大約一到三年的時間,把身體的重要筋骨、肌腱、關節畫開、畫圓、畫活,從而達到肢體自如的收蓄展放之目的。
2.要明節節貫穿之理
人體全身有根節、中節、梢節“三節”之分。即臂為梢節,身為中節,腿為根節。“三節”之中又各有“三節”。
臂之“三節”,即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身之“三節”,即頭為梢節,腰為中節,腹為根節;腿之三節,即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練拳者要練好全身“九節”勁,首先要節節貫穿。
協調連貫。力發于根,蹬于腿,主于腰,行于脊背,以及傳于肩,通于背,達于手,這樣勁力才能順達。習拳者還要練好腰的引帶作用。
拳諺說得好:“掌、腕、肘、肩、背、腰、胯、膝、腳,周身九節勁,節節不離腰”發勁時,一定要做到根節起、中節催、梢節發,使展放的勁力充分達到肢體的遠端。
通過這樣久而久之的練習,就能達到節節貫通,周身一家,一動俱動,蓄發得勢,收放自如。
3.要明用意不用力之理
“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的要領,是太極拳運動的運行法則。只有運用這個方法,經過長期的柔化和修練,才能使全身的筋、皮、肉、骨、肌腱、韌帶,盡可能地得到放松、松開、伸拔、拉長和舒展。
由于抻筋拔骨而使內氣通于經絡,充于肌膚,骨節張開而使內氣斂于骨髓。這樣意到氣到,通過腰脊的螺旋運動和腰腹的運化,貫穿于卜下肢的螺旋纏繞。其技法“由柔而韌,由單而整,由熟而精,進而達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纏絲的功夫功。
太極拳發勁要領
一、不可用慣性發勁
在太極拳鍛煉中,任何發勁的動作,都不要采用慣性打出,一定要腳踏實地、轉腰發勁。
比如要打一個“通背捶”發勁動作,架勢是左弓步,右腳后蹬,左掌上托,右拳向前打出。要先出左腳,腳的跟部著地,快速向左轉腰,帶動左掌上翻,右拳前打,使動作沉著有力、穩重。練習時,要注意重心的下沉,以保持自己身體的穩定和平衡。
如果左腳、左掌、右拳同時出去,這種慣性打法會使重心不穩、漂浮無力、動作不穩,會產生跳躍現象,不符合太極拳規格。
不論扇通臂、野馬分鬃、雙叉掌、進步雙捶、搬攔捶等等,凡是發勁快打的動作,均不采用上下肢和腰同時出去的打法,要先出前腳著地支撐后,再抖腰帶動上肢發勁,這樣打出去的勁干脆利落、定勢沉穩。
二、發勁要動短勁長
每個發勁動作,在發出之前不可拉長運行線路,要以腰帶手、腰為主宰。腰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們身體力量的源泉。
腰的旋轉不超過45°,掌(拳)后拉不過隙,后腿不做下蹲姿勢,腰勁突然抖出,襠勁變換,全線出發。如此發出的勁,可謂動短勁長、氣足力猛。
發勁的原則是:其根在腳、發于腿,腰為主宰,形于手,要注重力從脊發,不致成為浮在上面的手臂勁。
震腳后腳提起不宜過高,離地面要近,腳下震時出聲要脆,上身不可出現一拔一蹲的形狀,也不要把下震一邊的肩膀偏低,這主要靠下震腳的腿彎曲度來調節上身的平衡。震腳要輕靈活潑,不犯笨重。
結語:看了上文的講解,您學會了發勁的技巧嗎?練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練太極拳要培養太極精神,即持之以恒的態度,切不可急于求成,練好太極拳對你的身體有很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