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宗師之和兆元
和兆元(1810-1890),字育庵,出生于一個醫林世家,其父諱彥方,精通中醫內科,善治疑難雜癥,在當地有一定影響。
為使兆元公能秉承家學,振興家業,其父囑其習文學醫。
和兆元十五歲時,時值清王朝后期,社會動蕩,其姐夫李棠階勸其兼習武技。
1825年冬,和兆元拜于趙堡鎮一代太極拳名師陳清平門下,開始習練太極拳。
因他天資聰穎,活潑機敏,有習武的天份,并且能尊師重道,勤奮好學,功夫出類拔萃,深得清萍師的賞識,成為陳清萍的入室大弟子,全面繼承了師傳太極拳理法。
清末太極拳家,中國傳統太極拳六大流派之一——和式太極拳創始人。
和兆元乃河南省溫縣趙堡鎮趙堡村人,出身中醫世家。幼時受家鄉習拳之風的影響,舍棄功名,從本鎮陳清萍(溫縣趙堡鎮趙堡村人),習太極拳十載,悉心苦練,盡得真傳。
之后,太極神手陳清萍之師張彥(趙堡人)云游歸鄉后,和兆元又得精心指點,悟通拳理,其功夫出類拔萃,刀、槍、劍、棍無所不精。
清朝末葉,和兆元保三朝元老,禮部尚書李棠階進京有功,皇清例授“武信郎”(正六品武職官員)之職。
在京期間,集思廣益,廣交武林朋友,博采眾長,取武術百家之精華,通過對人體經絡、關節等生理方面的大量研究,結合《周易》、《中庸》、《理學》集醫學于一體,進一步充實拳藝理論,文武并進,相得益彰。
回鄉后,向師清萍敘說心得體會,很得陳清萍青睞,夸其“聞一知十,拳藝獨得驪珠之妙”。
和兆元在原傳拳架的基礎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與姿勢,大大增加技擊實用內容,并使架式更順其自然,完全符合人體生理結構,開創了太極拳“代理架”之先河(即和式太極拳)。
這套拳架強調理法自然,故行功走架又稱“耍拳”。整個拳架樸實無華、勢簡徑捷,以體用一致為要求促進拳架、推手、散手三合為一,技理相合。
通過朝夕盤架增強自身功夫,通過推手實踐矯正拳架,直至終用于實戰。
在京期間,和兆元曾多次隨李棠階(晚清歷任大理寺卿、禮部尚書、軍機大臣等)北上巡視,南下主考,屢遇強寇,他都能以技贏人,以德服人。
和兆元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至今仍在趙堡鎮等地流傳。某次途經邯鄲地方,為告誡當地一山大王改邪歸正,曾顯示以蠟木桿刺槐樹之內功。
因武藝出眾,威震京師武林。李棠階考翰林時的主考官體仁閣大學士祁藻聞知和兆元之功夫,即召和兆元詢及武功情況,答學太極拳于名師陳清平諸事。
后承大學士以易理為其太極拳作理論充實。和兆元經鉆研學習,遂融化在拳藝實踐中。
和兆元為人正直,恨貪官污吏,平日憐老惜貧,深受江湖同道敬重。
一次,他在北京街頭發現一外地賣藝女子被當地兩個惡霸糾纏,聽圍觀者說,姑娘因為父親有病,才獨自在街頭賣藝,掙錢為父看病。
他便打走了惡霸,贈姑娘紋銀十兩。此事傳開,京城百姓無不交口稱贊。
咸豐末年,懷慶府一帶久旱不雨, 災情嚴重,李棠階奉詔看災情,和兆元隨李前往。
一路上,他保李棠階戰響馬(土匪之流)、撫饑民,深入懷慶民間,了解百姓疾苦,將真實情況上報朝廷,朝廷下詔減輕懷慶府一帶百姓賦稅,故里一帶人民深受其惠。
同治二年(1863年),慈禧太后之侄、悍將勝保因子叛有功,居功自傲,縱容部下胡作非為,李棠階上書彈劾勝保,勝保下獄后,李棠階受命審理此案。
慈禧遣人求情,又許以重金,均被李拒絕。慈禧又遣人求助于和兆元,望其從中斡旋,但和兆元深恨勝保害民,不予理會,致使勝保被斬。
從此,慈禧與李、和二人結下了怨隙,伺機報復。一日,慈禧慶壽,詔見李棠階夫人,閑談中,慈禧突然問 “女人大腳好還是小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