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女性一般到14歲左右會出現首次月經,而后幾十年間也將與月經相伴。從某種程度上說,月經是反映女性身體狀況的一面鏡子,一旦月經出現異常,多意味著身體響起警報。因此,月經變化,女性絕不能掉以輕心。
古時,月經被稱為“月事”、“月信”,《黃帝內經》中說:“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換句話說,月經來潮是由于腎氣盛、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而起。只有臟腑功能正常、氣血調和,月經才會如期來潮;反之,則說明身體出現了問題。中醫認為,月經與腎氣關系密切。這里說的腎氣并非腎臟,而代表一種功能。腎氣虛表示“腎”系統的功能出現失調或不足,影響到沖任二脈,導致月經不調。
人們常說的“月經不調”分為三類,即周期異常、經期異常和經量異常。正常的月經應該相隔28天,提前或延后不超過1周。如果相隔時間過短,稱為月經先期,過長稱為月經后期。經期異常主要指經期延長,正常月經持續3~7天,超過7天則是經期延長。月經量過多或過少都可能有氣血不調,通常經量偏少還會伴隨經期縮短。在臨床辨證中,多以月經的期、量、色、質,以及伴隨癥狀等進行綜合考量。如果月經只是顏色不對,經期、經量都沒問題,那就不必擔心。
出血(即經血來潮)的第一天稱為月經周期的開始,兩次月經第一天的間隔時間稱為一個月經周期,一般為28~30天,和農歷一個月的時間差不多。周期長短因人而異,偶而提前或延后不超過7天仍可視為正常,即月經周期不應少于21天,也不能超過35天。
如果兩次月經相隔時間總是不足21天或超過35天,又或者間隔時間不定,都提示身體需要調養。
女人月經期一般是幾天?經期是指經血來潮的持續時間。正常月經持續2~7天,一般為4~5天。經量是指經期排出的血量。月經量的多少很難統計,臨床上常用每日換多少次月經墊粗略估計量的多少。
有人測定正常人月經血量約為10~58ml,個別婦女月經量可超過100ml。有人認為每月失血量多于80ml即為病理狀態。一般月經第2~3天的出血量多。由于個人的體質、年齡、氣候、地區和生活條件的不同,經量有時略有增減,均屬正常生理范疇。
月經周期不足21天,可由腎虛、氣虛或血熱造成,臨床上以氣陰兩虛為多見。過度勞累或飲食失節易傷氣,進而導致月經來潮提前。血熱者血流加快,也可能導致經期提前。
月經周期超過35天,多因氣滯、血瘀或痰濕引發,導致沖脈任脈受阻,致使月經不暢,經期延后。其根源以腎虛所致精血不足為常見,所以調養時應注意補腎中精血,如多食枸杞、山藥、黑木耳等。月經先后不定期多因腎虛或肝郁引起,兩者常夾雜在一起,時有偏重。
一般情況下,血熱者應注意少食辛辣食物,寒凝血瘀者則應保暖防寒;肝郁氣滯者與情志有關,應注意緩解壓力。
根據每個人不同的體質情況,經量多的調養方式各不相同,常用藥物有白芍、槐花等。如果出血量過大甚至血崩,應考慮子宮肌瘤、血液病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