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什么地方更長壽
住得安心、舒心是老百姓的不懈追求,除了房屋的內部環境,房子所處的地段、小區綠化等外部居住環境,也與健康息息相關,甚至直接影響人的壽命。
住公園旁,心態更平和
日本研究人員發現,公園附近綠植多,空氣質量好,噪音低、空氣濕度適宜。住在公園附近,隨時能夠感受“森林浴”,可以改善身體的副交感神經,降低血壓。
同時,經常感受綠色,還能增強人體免疫系統,有助于抵抗感染。此外,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研究發現,經常接觸自然界的人更少生氣、抑郁和緊張。陳景元表示,戶外散步和騎自行車等低強度有氧運動可降低心臟病風險。健步走、打太極、種花等都是很好的戶外運動方式,不用過分擔心居住的附近沒有公園和河流,利用在小區中的“綠色地帶”逛一逛,也有同樣的效果,不失為一次“自然行”。
此外,城市規劃者應在新開發的居住區內開辟更多的綠地,以造福社區居民。
住水邊的人壓力小
歐洲環境和健康中心研究發現,居住在濱海地區的人,其身體狀況往往要比居住在內陸地區的人健康,因為當人們心情郁悶時,到海邊散步,聽著海浪的拍打聲,可感受到自然的“奇妙”,使身心放松,進而舒緩情緒。同時,接觸水流會讓大腦釋放出大量的多巴胺,壓力水平減輕,大腦更為放松。此外,離水源較近的地區氣候普遍潮濕些,空氣中顆粒物和化學污染物濃度普遍較低,更有利健康。
不臨街,心臟更健康
臨街住,雖交通便利,但每天需要面對機動車尾氣、噪聲污染等,久之會傷害健康。發表在美國《血液循環》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顯示,與住所遠離主干道至少1公里以上的心臟病患者相比,臨街住的人10年內死亡風險升高27%。這是因為,交通污染會引起動脈斑塊積聚,加大猝死風險。
靠近馬路的住戶在白天車流量較大時,盡量少開窗;開空調的時候也應該注意定時除濕和換氣;如果房子面朝馬路,建議把臥室設計在遠離馬路的房子背面;窗戶邊上養點植物。
遠離鬧市區,能防血管硬化和嬰兒哮喘
鬧市區房價一項居高不下,但住在市中心并不是明智的選擇,“噪音”和“空氣污染”都會影健康。丹麥一項研究顯示,住在鬧市區的居民血管硬化速度更快,發生冠狀動脈硬化的危險比遠離鬧市區的居民高出近一倍。美國辛辛那提大學一項研究則顯示,住在主干道100米以內區域的嬰兒,患上呼吸系統疾病的可能性比其他地區的嬰兒要高。這是由于市中心車流大,頻繁的剎車與加速會使汽車產生更多“污染”,嬰兒自身免疫力相對較弱,導致呼吸困難或哮喘幾率大。
住地太吵的家庭,應安裝雙層窗戶,掛較厚的窗簾,少開鬧市一側的窗戶。此外,住在鬧市區的人們更應關注自己的血管健康,可適當多吃生姜、洋蔥、茄子、香菇、黑木耳、玉米、燕麥等有助降低膽固醇、降血壓、防止血管硬化的食物。有條件的家庭可以安裝空氣凈化設備,改善室內空氣質量。
上班近點能防慢病
一項研究顯示,居住地離單位太遠,慢性病的患病率會大大增加。這是因為上班路途遠,早餐往往來不及吃,晚餐就成了重要的一餐。用完晚餐,時間又已經很晚了,沒時間運動便飽腹上床睡覺,肥胖接踵而來,日積月累,慢病也就“悄然來襲”。
表示,住地離單位遠的人,應減少開車通勤的次數,盡量乘坐公共交通以增加每天走路的機會。同時,養成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不要忽視三餐,尤其是早餐一定要吃。此外,可在工作間隙,適當做些“工間操”,比如踢腿、伸腰等,來保證每天的運動量。
遠離機場、鐵路不易發胖
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院研究發現,機場的噪音會刺激人體壓力激素升高,導致腰圍變粗。研究選取了住在機場附近的5156位居民,結果顯示,噪音每增加5分貝,被調查者的平均腰圍就增加1.5厘米。同時,研究人員表示,鐵路邊的居民長期受到火車過往的影響,也有發胖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