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只有少數患者有急性病史,多表現為慢性、復發性經過。I型及Ⅱ型前列腺炎主要致病因素為病原體感染,病原體隨尿液侵入前列腺,導致感染。
病理解剖證實前列腺炎病變一般局限于外周帶,此處腺管與尿流垂直線逆向開口于后尿道,易致尿液反流,而中央帶及移行帶腺管走向與尿流方向一致,不易發生感染。
Ⅲ型發病機制未明,病因學十分復雜,存在廣泛爭議。多數學者認為其主要病因可能是病原體感染,排尿功能障礙,精神心理因素,神經內分泌因素,免疫反應異常,氧化應激學說,下尿路上皮功能障礙等。
IV型缺少相關發病機制的研究,可能與Ⅲ型的部分病因與發病機制相同。
近研究還發現尿液的尿酸鹽不僅對前列腺有刺激作用,還可沉淀成結石,堵塞腺管,作為細菌的庇護場所。
這些發現可以闡明前列腺炎綜合征其實是多種疾病的共同表現,而且臨床表現復雜多變,可產生各種并發癥,也可自行緩解。
臨床表現
I型常發病突然,表現為寒戰,發熱,疲乏無力等全身癥狀,伴有會陰部和恥骨上疼痛,甚至急性尿潴留。Ⅱ型和Ⅲ型臨床癥狀相似,多有疼痛和排尿異常等。
不論哪一類型慢性前列腺炎都可表現為相似臨床癥狀,統稱為前列腺炎癥候群,包括盆骶疼痛,排尿異常和性功能障礙。
盆骶疼痛表現極其復雜,疼痛一般位于恥骨上、腰骶部及會陰部,放射痛可表現為尿道、精索、睪丸、腹股溝、腹內側部疼痛,向腹部放射酷似急腹癥,沿尿路放射酷似腎絞痛,往往導致誤診。
排尿異常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排尿不暢、尿線分叉、尿后瀝滴、夜尿次數增多,尿后或大便時尿道流出乳白色分泌物等。
偶爾并發性功能障礙,包括性欲減退、早泄、射精痛、勃起減弱及陽痿。IV型無臨床癥狀。
治療
首先要進行臨床評估,確定疾病類型,針對病因選擇治療方方法,對疾病的錯誤理解、不必要的焦慮以及過度節欲會使癥狀加重。
前列腺炎可能是一種癥狀輕微或全無癥狀的疾病,也可能是一種可自行緩解的自限性疾病,也可能是一種癥狀復雜,導致尿路感染、功能障礙、不育等的疾病。
對患者的治療既要避免向患者過分渲染本病的危害性,也要避免對本病治療采取簡單、消極、盲目偏重抗生素治療的態度,應采用個體化的綜合治療。
抗菌治療
前列腺液培養發現致病病原體是選擇抗菌藥物治療的依據。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患者若有細菌感染征象,經一般療法治療無效,亦可適當采用抗菌藥物治療。
抗菌藥物的選擇需注意前列腺腺泡與微循環間存在由類脂膜構成的前列腺-血屏障,妨礙了水溶性抗生素通過,大大降低了治療效果。
當有前列腺結石存在時,結石可成為細菌的庇護體。上述諸因素構成了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治療上的困難,需要較長的療程,且容易復發。
結語:上面給大家介紹了一些前列腺炎的理療方法,相信大家看了后對此也有一定了解了,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可以多關注一些這方面的相關情況,大家看了之后對此應該也會有所了解了吧,希望本篇文章可以對你們起到一定的幫助,保護好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