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陰頭痛
厥陰頭痛中醫(yī)治療
辨證論治
厥陰頭痛治療
吳茱萸湯主治氣分之寒,故氣虛者用參棗,氣寒者用萸姜,皆不需深入血分,而當歸四逆湯則主治經脈血分之寒,故血虛者用歸芍,血寒者用桂辛,只于寒邪深重時,則氣分血分之寒邪才會兼而有之,故有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之用。(是知厥陰經脈之病,亦有氣血層次之分)。
“陽明寒嘔”者,是指厥陰之寒邪涉胃而嘔,而非涉脾,所以此方用于因脾寒之干嘔則不宜,故仲圣恐人混而誤用,則申明之曰,得湯反劇者,屬上焦。(說明:此處上下焦之分,指肝與脾對待而言,肝在下稱下焦,脾在上稱上焦。非指心肺之上焦)。
1、太陽頭痛治宜疏通太陽經脈。穴位選取天柱、后溪、昆侖、玉枕、束骨。
天柱宜斜向下刺,不宜針刺過深,通常深度為0.5-1寸,束骨直刺0.5-1寸。針用瀉法,留針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2、陽明頭痛治宜疏通陽明經脈。穴位選取上星、陽白、印堂、攢竹、合谷、解溪。
上星沿皮向后刺入0.5-1寸,陽白用提捏進針法平刺0.5-1寸,解溪直刺0.3-0.5寸。針用瀉法,留針2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3、少陽頭痛治宜疏通少陽經脈。穴位選取風池、率谷、外關、陽陵泉。
率谷穴沿皮斜向耳根方向針刺,刺入深度為1寸左右,俠溪直刺0.3-0.5寸,陰陵泉直刺1-2寸,針用瀉法,留針20分鐘左右,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4、厥陰頭痛治宜疏通厥陰經脈。穴位選取百會、四神聰、太沖、肝俞、前頂。
四神聰四穴斜刺或平刺向正中百會穴,深度為0.3-0.5寸,前頂沿皮刺0.5-1寸,太沖直刺0.3-0.5寸。針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厥陰頭痛的用藥與配伍 ,要考慮以下 3點 :1肝臟氣血經絡的生理病理特征 (肝臟的生理特點是體陰而用陽 ) ;2厥陰氣化的生理病理特征 (厥陰的氣化特點是陰盡陽生、寒溫相兼、虛實夾雜 ) ;3肝膽內寓相火 ,誠如《傷寒來蘇集》所說 :“以相火寄于肝經 ,外雖寒而藏不寒。”“若風寒燥濕之邪 ,一入其境 ,悉化為熱 ,即是壯火。”頭位一身之巔 ,清竅所寄 ,最易為火熱所蒸擾 (吳茱萸湯寒厥頭痛少見 )。1厥陰頭痛常用藥菊花乘秋金肅令盛開 ,最喜風為之疏蕩、濕為之滋養(yǎng) ,所以菊花既能肅降清疏 ,又兼柔潤養(yǎng)陰之功 ,疏散兼能清降 ,涼潤兼利血氣。菊花既調肝用 ,又養(yǎng)肝體 ,肝氣易郁 ,肝血易滯 ,此物能利能疏 ;肝陽易亢 ,肝氣易逆 ,此物能清能降。所以 ,冉雪峰《大同藥物學》贊菊花“其入藥也 ,能肩重任 ,非同處士虛聲”;《本草蒙筌》載“驅頭風止頭痛暈眩 ,清頭腦第一”;丁甘仁制肝陽類治法有祛風清宣法、養(yǎng)血柔肝法、養(yǎng)陰柔肝法、養(yǎng)陰潛陽法、清上實下法 ,諸法中皆用菊花 ;清代王旭高治肝三十法中 ,補肝氣、熄風和陽、培土寧風皆用菊花。天麻以其甘緩質潤之性可以滋補肝陰之虧 ,又以其質重沉降之力平抑肝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