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蟲病
一、癥狀
潛伏期為4~20天,常為10~14天。
本病一般無前驅癥狀,多突然起病,體溫迅速上升,達39~41℃,呈持續熱型,弛張熱型或不規則熱型,持續1~3周,于發熱的同時,多伴有畏寒或寒戰,劇烈頭痛,全身酸痛,疲乏,嗜睡,食欲下降,惡心,嘔吐,顏面潮紅,眼結膜充血,畏光,失眠和咳嗽等,個別病例還可有眼眶疼痛,嚴重者可出現煩躁,譫妄,聽力減退,強直性痙攣,嗜睡和昏迷等,可出現腦膜刺激征及病理神經反射。
主要體征包括
1.焦痂與潰瘍:
為本病之特征,可見于70%~100%患者,人被受恙蟲病立克次體感染的恙螨幼蟲叮咬后,局部隨后出現紅色丘疹,不痛不癢,繼成水皰,然后發生壞死和出血,隨后結成黑色痂皮,稱為焦痂,其邊緣突起,周圍有紅暈,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直徑可為2~15mm,多為4~10mm;痂皮脫落后即成潰瘍,其基底部為淡紅色肉芽組織,起初常有血清樣滲出液,隨后逐漸減少,形成一個光潔的凹陷面,偶有繼發性化膿現象,多數患者僅有1個,偶見2~3個焦痂或潰瘍,亦有多至11個的報告,由于恙螨幼蟲好侵襲人體的潮濕,氣味較濃以及被壓迫部位,故焦痂多見于腋窩,陰囊,外生殖器,腹股溝,會陰,肛周和腰帶壓迫等處,但頭,頸,胸,背,腹,乳房和四肢等部位亦有發現,由于焦痂是恙螨幼蟲叮咬,恙蟲病立克次體入侵人體的部位,故理論上每個恙蟲病患者都應有焦痂,約有30%的患者于洗澡,更衣時,可發現不痛不癢或稍帶癢感的焦痂,而且常于發病前1~2周已發現。
2.淋巴結腫大:
焦痂附近的淋巴結常明顯腫大,并常伴疼痛和壓痛,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者也相當常見,一般大者如鴿蛋,小者如蠶豆,可移動,多見于腹股溝,腋下,耳后等處,消腫較慢,常于疾病的恢復期仍可捫及。
3.皮疹:
出現于病程的第2~8天,較多見于第4~6天,少數病例可于發病時即出現皮疹,或遲至第14天才出現皮疹,發生率各地報告差別較大(35.34%~100%),可能與就診時病期不同有關,皮疹多呈暗紅色充血性斑丘疹,也有呈出血性者,無癢感,大小不一,直徑為2~5mm,多散布于軀干部,向四肢發展,面部很少,手掌和腳底部更少,極少數可融合呈麻疹樣皮疹,多經3~7天后逐漸消退,不脫屑,但有色素沉著,有時,于病程第7~10天可在口腔軟,硬腭及頰部黏膜上發現黏膜疹或出血點。
有些流行區出現一些輕型患者,其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皮疹和淋巴結腫大,這些患者可能是過去曾被不同血清型恙蟲病立克次體感染過的人,有一定交叉免疫力。
4.肝脾腫大:
肝腫大約占10%~30%,脾腫大約占30%~50%,質軟,表面平滑,無觸壓痛。
5.其他:
舌尖,邊常紅色,伴白色或黃色厚苔,眼結膜充血為常見體征之一,同時約5%患者可有結膜下出血,眼底可見靜脈曲張,視盤邊緣模糊,水腫,也可見眼底出血,部分患者皮膚充血,故有顏面及全身皮膚潮紅現象,心肌炎較常見,心率可達120次/min以上,心音,脈搏皆弱,心電圖可呈T波低平或倒置,或發生傳導阻滯現象,重型患者可發生心力衰竭與循環衰竭,肺部體征依病情輕重而異,輕者可無明顯體征,重型患者可發生間質性肺炎,以呼吸困難為主,可出現發紺現象,若有繼發性細菌感染,則可聞干,濕性啰音,此外,亦可發生全身性感覺過敏,睪丸腫痛,陰囊腫大壓痛,腰痛和腹脹等現象。
危重病例呈嚴重的多器官損害,出現心,腎衰竭,循環衰竭與出血現象,如鼻出血,胃腸道出血等,還可發生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若患者的病程達15天以上,則病情常較嚴重,表現為明顯的多器官損害,心,肝,腎衰竭,出現休克,氮質血癥,出血傾向和昏迷。
二、診斷
1.流行病學資料
應注意發病前4~20天內是否去過恙蟲病流行區,是否曾在戶外工作,露天野營或在灌木草叢中坐,臥等,同時,還應注意流行季節,當地本病的流行情況等。
2.臨床表現
突然發病,畏寒或寒戰,高熱,食欲缺乏,顏面潮紅,淺表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斑丘疹,并可發現特征性焦痂或潰瘍,對懷疑患本病的患者應十分注意尋找焦痂或潰瘍,它多位于腫大,壓痛的淋巴結附近。
3.實驗室檢查
(1)血象:
外周血液白細胞數多減少或正常,重型患者可稍增高,分類常有核左移現象。
(2)血清學檢查:
①外-斐反應:
外-斐反應亦稱變形桿菌凝集試驗,患者血清中抗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抗體能與變形桿菌OXK抗原起凝集反應,為診斷提供依據,病程第1周 末僅少數(30%左右)陽性,第2周末為75%左右,第3周可達90%左右,效價可達1∶160~1∶1280,第4周即開始下降,至第8~9周多轉為陰 性。
②補體結合試驗:
陽性率較高,特異性較強,且持續陽性時間較長,可達5年左右,需選用當地多見株作抗原,也可采用多價抗原,因不同株的恙蟲病立克次體的抗原性可有較大差異。
③免疫熒光抗體試驗:
用間接免疫熒光抗體試驗(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IFAT)檢測患者血清中特異性抗體,在病程的第1周末開始出現陽性,第2~3周末達高峰,60天后逐漸下降,但可持續數年,有病后10年檢測 仍呈陽性的報告。
④斑點酶免疫測定:
用各種血清型的恙蟲病立克次體或部分蛋白質作為抗原,吸附在硝酸纖維膜上作斑點酶免疫測定(dot enzyme immunoassay,dot-EIA),檢測患者血清中各血清型的特異性IgG和IgM抗體,該法敏感度高,特異性強,可區分各種血清型。
⑤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與酶免疫測定:
以基因重組技術表達的恙蟲病立克次體分子量為56?103的蛋白質作為抗原,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與酶免疫測定(enzyme immunoassay,EIA)檢測患者血清中抗恙蟲病立克次體的IgG和IgM抗體,其敏感度為86%~88%,特異性為84%~90%。
(3)病原學檢查:
①病原體分離:
常用小鼠作恙蟲病立克次體分離,可取患者的血液接種小鼠腹腔,每只接種0.5ml,多在接種后第7~9天發病,解剖瀕死的小鼠可發現雙肺充血,水腫,肝,脾,淋巴結充血腫脹,出現胸腔積液和腹水, 取腹水涂片,腹膜,腸系膜,肝,脾或腎印片,干后用吉姆薩染色鏡檢(放大1000~1600倍),可于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的胞質中發現紫紅色,呈團叢狀分 布的恙蟲病立克次體,當一個恙蟲病立克次體侵入細胞后,在適宜的條件下可在局部胞質中繁殖為一團,故常呈團叢狀分布,若用抗恙蟲病立克次體抗體作免疫熒光 試驗,在熒光顯微鏡下可見細胞內有黃綠色的熒光。
②分子生物學檢查:
根據恙蟲病立克次體編碼其分子量為56?103的主要表膜蛋白抗原的基因核苷酸序列,有人設計了各血清型間共同和不同的引物,用 套式聚合酶鏈反應(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PCR)檢測Gilliam,Karp,kato,kawasaki和kuroki五個血清型的相應基因,具敏感度高, 特異性強的特點,認為可用于本病的診斷并鑒定血清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