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行為變得孤僻、懶散
患上精神分裂癥使人的行為變得孤僻、懶散、被動。對人情感逐漸淡漠,失去對家人及親友的親近感。學習或工作效率也逐漸下降。
病人的精神活動出現了異常,人的思維、情感、意志、行為等互相之間不再像正常人那樣協調,而出現了分裂、互不協調的癥狀。
單純型精神分裂癥以對生活興趣逐漸減退為主要表現。如一些青年患者常產生輕生妄想,將一連串不愉快或遭受挫折的事連在一起,于是灰心喪氣,對人對事都不在意,采取逃避生活的態度等等。他們在生活中具體反應,就是“懶”的表現。
除此之外,部分病人還會產生聽幻覺、視幻覺,其行為常常帶有一定的沖動性、盲目性、怪異性和不可理喻性,一般正常人難以接觸和難以與其溝通。患此病者自動緩解者較少。
3.早期識別有效干預
針對以生活懶散、情感淡漠、社交退縮為主的“懶人”單純型精神分裂癥,徐教授提醒一定要早期識別、早期干預、早期治療。
需識別該病的早期癥狀,如性格的突然變化、講話離題含糊、行為古怪、個人衛生差、突然冒出的古怪奇異想法、情感遲鈍淡漠、社交退縮等。
尤其是出現“懶”被窩,“懶”做事,“懶”說話等系列“懶人”表現。提倡及時進行包括藥物治療、心理疏導在內的早期干預,能夠促進病人的精神康復。
使用精神藥物配合心理治療和社會適應能力的訓練,可對病人的學習能力和情緒有明顯地改善作用,可促進病人認知能力的提高,可以消除病人恥辱感,使病人回歸社會。
精神分裂癥常見的發病原因
1、遺傳
較多的證據表明精神分裂癥的病因與遺傳有關。而且血緣越親,潛在罹發率越高。
2、體質因素
精神分裂癥的病因與體質、神經類型有很大關聯。臨床發現精神分裂癥多發生于內向型、弱而不均衡型或弱型+藝術型,或瘦長型,這就是所謂的分裂性氣質。
3、精神刺激
刺激的生活事件在疾病發生中究竟起了些什么作用,有的學者認為刺激的生活事件觸發具備精神病患病素質者的癥狀并使其出現得更為明朗,這也是精神分裂癥的病因之一。
4、生理原因
多巴胺假說,是被廣泛接受的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假說。抗精神病藥物對多巴胺(DA)神經遞質的作用得以改善精神病癥狀支持這一假說。
5、環境因素
通常在生命早期發生的一些環境因素似乎增加了患精神病的危險。這些精神分裂癥的病因因素包括母體嚴重營養不良、妊娠期內的病毒感染和圍產期的腦損傷等。
此外,青春期延遲的臨床表現進一步把重點集中在神經發育的作用和受損突觸的可塑性上。因此,精神病的發生與復雜的遺傳影響和環境危險因素的相互作用有關,從而主宰大腦的成熟過程。
結語:以上就是小編整理關于精神分裂癥怎么治的問題,當然還有精神分裂癥的表現,大家一定要來了解一下,及時做好保護與預防措施。如果身體有疾病的癥狀就要及時的治療,以免病情加重,要以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