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肛管括約肌上型 為高位肛瘺,較為少見,約占4%,瘺管在括約肌間向上延伸,越過恥骨直腸肌,向下經坐骨直腸間隙穿透肛周皮膚。
(4)肛管括約肌外型 少見,僅占1%。多為骨盆直腸間隙膿腫合并坐骨肛管間隙膿腫的后果。瘺管自會陰部皮膚向上經坐骨直腸間隙和肛提肌,然后穿入盆腔或直腸。這類肛瘺常因外傷、腸道惡性腫瘤、Crohn病引起,治療較為困難。
臨床表現
肛瘺外口反復流出少量膿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為主要癥狀。較大的高位肛瘺,因瘺管位于括約肌外,不受括約肌控制,常有糞便及氣體排出。
由于分泌物的刺激,使肛門部潮濕、瘙癢,有時形成濕疹。當外口愈合,瘺管中有膿腫形成時,可感到明顯疼痛,同時可伴有發熱、寒戰、乏力等全身感染癥狀,膿腫穿破或切開引流后,癥狀緩解。上述癥狀的反復發作是瘺管的臨床特點。
檢查
檢查時在肛周皮膚上可見到單個或多個外口,呈紅色乳頭狀隆起,擠壓時有膿液或膿血性分泌物排出。
外口的數目及與肛門的位置關系對診斷肛瘺很有幫助:外口數目越多,距離肛緣越遠,肛瘺越復雜。
1.直腸指診
確定內口位置對明確肛瘺診斷非常重要。肛門指檢時在內口處有輕度壓痛,有時可捫到硬結樣內口及索樣瘺管。
2.肛門鏡檢查
肛鏡下有時可發現內口,自外口探查肛瘺時有造成假性通道的可能,宜用軟質探針。
以上方法不能肯定內口時,還可自外口注入亞甲藍溶液1~2ml,觀察填入肛管及直腸下端的白濕紗布條的染色部位,以判斷內口位置。
3.影像學檢查
碘油瘺管造影是臨床常規檢查方法。肛管超聲和磁共振檢查能提高肛瘺的診斷率。
對于復雜、多次手術的、病因不明的肛瘺患者,應做鋇灌腸或結腸鏡檢查,以排除Crohn病、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