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肚子疼,不想去學校……”清晨的哭鬧聲里,藏著無數家長的焦慮。從幼兒園到高中,厭學情緒像影子般困擾著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這絕非簡單的“偷懶”或“叛逆”,而是孩子用行為發出的求救信號。今天就從心理學、教育學視角,拆解孩子厭學原因。
一、家庭環境:隱形的壓力源
1.過度期待的“窒息感”
某重點中學調研顯示,73%的厭學學生家庭存在“三重高壓”:
成績排名必須年級前10%
課余時間被奧數、鋼琴填滿
父母常說“考不上名校就完了”
這種高壓環境下,學習淪為痛苦的“生存競賽”。杭州女孩小雨因數學考98分被罵“不努力”,最終撕掉課本拒絕上學。
2.情感忽視的“空洞感”
留守兒童或父母長期爭吵的家庭中,孩子常通過“不學習”吸引關注。廣州心理咨詢中心數據表明,32%的厭學案例源于情感需求未被滿足——比起分數,他們更渴望被看見。
二、學校困境:難以言說的“戰場”
1.教學方式的“水土不服”
視覺型學習者聽不懂純理論講解,動覺型孩子坐不住40分鐘課堂。上海某小學試點“分層教學”后,課堂參與度提升45%,印證個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2.社交關系的“暗礁”
校園欺凌、小團體排擠是厭學的隱性推手。深圳某校心理輔導記錄顯示,68%的轉學生曾因社交壓力產生退學念頭。一句“沒人愿意和我玩”背后,是孩子破碎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