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喂養方式
如果喂奶延遲、奶量不足或者喂養次數減少造成腸蠕動減慢,腸道正常菌群建立延遲等原因是造成腸道的未結合膽紅素會吸收增加,造成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發生的主要原因。
2、母乳原因
母乳性黃疸兒的母乳促進了膽紅素的重吸收,其母乳中某些特殊脂肪酸與膽固醇含量高,由于它們的作用,促進了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導致遲發型母乳性黃疸的發生。
而牛奶和非黃疸母乳嬰兒的母乳是可以抑制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通過研究kohno發現母乳中有一種因子在發生母乳性黃疸的母乳中活性強,其對影響嬰兒膽紅素代謝的肝功能成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母乳性黃疸的嬰兒在消化母乳時可導致遠期遲發型母乳性黃疸的發生。
3、腸道微生態原因
胎兒期間消化道內是沒有細菌的。新生兒出生從口腔、鼻以及肛門大量細菌迅速進入機體,其種類與數量迅速增加并于第三天已接近高峰,并維持著腸道的微生態平衡。
這些細菌不但參與水解蛋白,分解碳水化合物,使脂肪皂化,溶解纖維素而且還合成維生素K、B,同時腸道中某些細菌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轉化腸道內的膽紅素形成糞膽原排出體外,以減少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
但是母乳喂養兒缺乏轉化膽紅素的菌群。也是造成少部分母乳性黃疸的原因之一。
母乳性黃疸的治療
本病確診后不需要特殊治療,對于足月健康兒可以繼續母乳喂養,在醫生的監視下鼓勵少量多次喂奶。一旦血清膽紅素高于15毫克/分升(256.5μmol/L)暫停母乳喂養72小時改配方奶。
膽紅素可以下降原來水平的50%,恢復母乳喂養后,膽紅素濃度可輕度升高,而后逐漸降低。在暫停母乳期間,應該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以保證乳汁的充分分泌以便以后繼續母乳喂養。
對于血清膽紅素在15~20毫克/分升(256.5~342.012μmol/L)的患兒建議停母乳改配方奶進行光療。早產兒當血清膽紅素到10毫克/分升(171.0μmol/L)即應警惕,及早干預。
美國兒科學會近年來制定的母乳性黃疸的處理辦法供參考。
1、補充配方奶+光療;
2、停母乳+光療;
3、停母乳不光療;
4、暫停母乳,改配方奶+光療。
一般認為母乳性黃疸預后良好,迄今為止很少有膽紅素腦病的報告。因為近有人報告母乳性黃疸有導致輕微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可能,因此對于血清膽紅素濃度較高的母乳性黃疸的患兒,尤其是早產兒應密切觀察給與適當的處理。
不過早開奶,勤吸奶、保證孩子的奶量,讓孩子吃飽以刺激腸蠕動,增加大便排出仍是減少早發型母乳性黃疸發生的一個好的措施。
結語:通過上文的介紹,想必大家對于新生兒母乳性黃疸也是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吧,新生兒出現黃疸的癥狀是比較多見的了,那么要預防新生兒黃疸的情況的出現,就要母親在懷孕期間做好預防,寶寶出生后已經合理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