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心梗、肺栓塞……這些兇險的疾病背后都擁有一個相同的源頭那就是血栓,什么是血栓呢,在生活中如何預防血栓的出現呢,如何盡可能的通過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來減少血栓的形成呢,血栓的分類有哪些呢,下面就教您一個字來遠離血栓問題。
什么是血栓
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這種情況
隔壁老王,好好的一個人早晨一覺醒來,半身麻木,說話言語不清,到醫院一檢查,是“腦梗”。
張大媽做完了手術,康復得很好,準備出院前的那天,午飯后去趟廁所,突然胸痛氣短,摔倒在衛生間,接著就不省人事,專家會診考慮是術后“肺栓塞”。這些場景共同的“兇手”是——血栓。
血栓通俗地說就是“血塊”,它像塞子一樣堵塞了身體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導致相關臟器沒有血液供應,易造成突然死亡。因血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已占全球總死亡人數的51%,遠超過腫瘤、傳染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造成的死亡。
血管為什么會“堵”
一根水管如果不注意清潔,就可能會被雜質、沉淀物堵住導致水無法流出,時間長了水管就會生銹。
我們的血管也是一樣,把全身所有的血管連起來,全長有15萬多公里,可以繞赤道4圈。這么長的血液管道,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造成堵塞,形成血管病變。人體血液中存在著凝血系統和抗凝系統。在正常情況下,二者保持著動態平衡以保證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動,不會形成血栓。
但在特殊情況下,如血流變緩、凝血因子病變、血管損傷時,導致凝血功能亢進或抗凝功能削弱時,則會打破這種平衡,使人處于“易栓狀態”。與血栓有關的疾病,像心肌梗死、腦梗塞、血管病等,都是血栓對人體造成的嚴重傷害。
1.血栓的分類
血栓在腦部血管產生就導致腦梗。
血栓在冠狀動脈產生就形成心梗。
血栓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
比如玩電腦時間過長,突然胸悶、猝死,大部分就是肺栓塞。長時間乘坐火車和飛機,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會減慢。血液內的栓塊更易掛壁、沉積,形成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