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知識的宣傳與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懂得了“胖者多疾”的道理。肥胖易患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及膽囊炎等癥。因此,成人對肥胖不再報以無所謂的態度了,想著法地減肥,但對兒童,尤其是嬰幼兒仍然推祟白白胖胖就是美,白白胖胖就是健康的理念,使兒童肥胖成上升趨勢。
科學研究發現,肥胖對兒童的影響更大,肥胖會讓孩子變成"廢人",肥胖影響孩子的心、肺、肝、腎等臟器功能,引發哮喘、低氧血癥的發作,還會過早地出現許多誘發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同時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等發病率明顯高于正常兒童。另外據調查顯示,在兒童期,特別是10歲以內保持正常體重,對以后的影響至關重要。此時期超重的兒童到成人時也常常是超重的。據調查,10~13歲時是小胖子,到31歲時約有80%的人成為大胖子;10~13歲體重正常的兒童,到31歲時僅有20%左右的人成為胖人。最近有人發現,在母體內第8個月至出生后一周歲半的嬰兒,如果營養過剩,就可能為以后的肥胖播下 “種子”。因此說,預防肥胖越早越好,預防肥胖應從嬰幼兒做起。
孕晚期預防胎兒肥胖
正常孕婦在妊娠過程中體重可增加10―12千克,其中在懷孕7―9個月時所增加的體重為胎兒重量,在這一時期如果營養過度,可使胎兒生長過快,脂肪細胞增殖,導致寶寶出生體重過高,一般認為新生兒超過4千克為巨大兒。這不僅會增加分娩難度和產科并發癥的機會,還大大增加了孩子將來肥胖的可能性。
哺乳期預防嬰兒肥胖
母乳喂養的孩子發生肥胖的可能性很小,母乳的成分經常發生變化,如果嬰兒吮吸過量、乳汁的味道就會發生變化,這就使得嬰兒不會吸奶過多,從而預防肥胖。母乳喂養的孩子哺乳期既使很胖,以后出現肥胖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
人工喂養的嬰兒,將來出現肥胖的可能性很大,嬰兒往往是有奶就吃,容易過量食奶引起肥胖。人工喂奶時,要注意定量、定時,每天喝奶總量如果達到 700―750毫升,而且孩子體重也達到了標準,就不要增加奶量。添加輔食時間不要太早,要掌握輔食添加順序及添加總量。當孩子會爬會走時,要讓孩子多活動,不要總抱著孩子。
幼兒園期預孩子肥胖
一般來說,1―3歲肥胖兒較少,4歲以后肥胖兒童逐漸增多,這主要與兒童的挑食偏食等不良飲食習慣、少動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關系,如過量進食甜食、冰淇淋、飲料、油炸食品等。因此,家長要改變孩子喜吃甜食、油煎食物、飯后吃零食、臨睡前吃東西、飯后立即睡覺等不良習慣,鼓勵幼兒多運動,并持之以恒。
學齡期兒童預防肥胖
限制進食機會。有些孩子放學回家,肚子不餓也習慣吃些零食。有的常在一個特定地點吃東西,如邊看電視邊吃。這樣會使孩子的體重增加。解決辦法有二:一是只有在餓時才能吃;二是只能在飯桌上吃東西,不能養成邊做事邊吃東西的壞習慣。
教育孩子,慢慢進食。因為慢慢進食幫助孩子提高對饑餓的忍耐性和食欲敏感性,并可調節進食量。如果慢慢吃,孩子才有時間品味食物,并找到自然停止點,讓孩子坐在椅上、輕松愉快地進食,如果吃得太快,讓他停一會兒再吃。父母要為孩子選擇食物,并規定進食時間。家長應選擇富含各種營養成份的食物,讓孩子的食物營養豐富多采、滿足身體生長發育需要。進食量由孩子確定,因為兒童天生就有控制食量的本能,每個孩子自身都有自然生長曲線,根據自身的生長發育進食適量的食物,孩子是完全可以自我控制食量的。但是,每頓飯的主、副食和飯后點心、水果的種類,吃飯的時間和零食時間應由家長明確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