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應性血管炎患者的血管遍布全身,因此若發生血管疾病,則體內所有器官皆可受累,危害到許多的內臟器官發生損傷。變應性血管炎的癥狀不同,則其表現也不同,在診斷時應加以區分。
一、檢查
1、血生化檢查
皮膚型變應性血管炎一般無明顯變化,系統型變應性血管炎可有貧血,血小板暫時性降低,白細胞增多,有1/3的病人嗜酸性白細胞增多,一般在0.04~0.08,少數達0.56,尿中有蛋白及紅細胞,并偶見顆粒管型,重者BUN可升高,半數以上患者可有血沉增快,總補體及補體C3,C4可降低,IgG,IgA含量增加,IgM降低,其變化與病情相符,患者肝功能可有不正常,循環免疫復合物呈陽性。
2、組織病理學檢查
其改變主要依據病變輕重,病程長短及當時取材情況,一般情況下真皮毛細血管及小血管周圍有炎性細胞浸潤,有較多的嗜中性白細胞浸潤和中性白細胞解體形成的很多散在核碎裂,叫核塵,同時有組織細胞及嗜伊紅細胞浸潤,血管周圍有強嗜伊紅染色的纖維蛋白束的沉積,在切片中,由于纖維蛋白的沉積與明顯的水腫結合,使血管周圍的膠原呈模糊不清的外觀,稱為纖維蛋白樣變性,血管內皮細胞腫脹。
如嚴重可導致血管腔阻塞,炎性細胞同時還侵犯血管壁,血管壁主要被中性白細胞侵犯,使血管壁不清,同時還可以有嗜伊紅白細胞,少量單一核細胞,管壁纖維蛋白束沉積及血管壞死,較多的紅細胞外滲是常見的。
3、電鏡檢查
可發現侵犯毛細血管后靜脈,尤其侵犯8~30μm大小血管,早期為血管內皮細胞腫脹,內皮細胞間出現裂隙和吞噬細胞活躍現象,基底膜增厚,中性白細胞開始在血管的間質內,重者血小板凝聚于管腔內,并在內皮細胞間穿過。
4、直接免疫熒光法檢查
可發現血管基底膜有IgA抗體,真皮及皮下組織有IgM和IgG抗體及補體C3沉積,在其固定部位可發現組織成分破壞,主要在纖維蛋白樣壞死區內發現。
二、鑒別診斷
本病需與下面幾個疾病進行鑒別:
1、過敏性紫癜:多發生在兒童及青少年,多發生在下肢以淤斑,淤點為最多見的皮損,可伴有關節痛,血小板正常,尿常規可有蛋白尿和血尿,有時偶見消化道出血癥狀。
2、丘疹壞死性結核疹:青年女性多見,四肢關節附近或臀部有散在中心壞死性堅實丘疹,愈后留有萎縮性疤痕,結核菌素試驗呈強陽性,組織病理有結核病的組織表現。
3、皮膚型結節性多動脈炎:多在下肢,有沿小動脈分布的皮下結節,自覺疼痛明顯及明顯的壓痛,皮膚組織病理表現小動脈炎及小動脈壞死。
4、還應與高球蛋白血癥,急性痘瘡樣苔蘚樣糠疹及結節性血管炎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