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以肝臟為相對特異性免疫病理損傷器官的一類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PBS)和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以及這三種疾病中任何兩者之間的重疊綜合征,常同時合并肝外免疫性疾病。其診斷主要依據特異性生化異常,自身抗體及干組織特征。隨著認識及診斷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報道自身免疫性肝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因而越來越受到重視和關注。那么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病理和發病機制是什么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自身免疫反應的改變
主要表現為自身免疫耐受的破壞,在肝臟組織可見免疫反應的特征性細胞學改變,即T細胞浸潤。T細胞的靶抗原被認為是細胞色素P450ⅡD6、線粒體丙酮酸脫氫酶(mitochondrial pyruvate dehydrogenase,MCPD)和去唾液酸糖蛋白受體蛋白(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proteins,ASGP—R蛋白),這些蛋白均為肝細胞特異性抗原。
由于免疫耐受的破壞,激活的CD4+T細胞(包括Thl和Th2)通過T-B細胞膜的直接接觸以及釋放細胞因子刺激B細胞產生針對自身抗原的抗體,啟動免疫損傷反應。此外細胞因子還通過激活CD8+T細胞介導ADCC效應殺傷肝細胞,激活TNF或Fas系統介導肝細胞凋亡,激活星狀細胞促進肝纖維化的發生。
AIH的免疫性所介導的肝細胞損傷機制
肝細胞膜的正常成分在抗原呈遞細胞(APc)或肝細胞本身幫助下被輔助T細胞(Th和Th2)識別為“異己抗原”,這一識別在HLA一Ⅱ類分子的參與下進行。如抑制性T細胞(Ts)不予干預,勢必啟動多種免疫效應機制損傷肝實質細胞.
兒童和年輕AIH患者的抑制性T細胞水平低,其功能也有障礙。免疫調節機制的缺陷使得對輔助T細胞的免疫反應性失去控制。這一損害也表現為肝特異性,與HLA分子產物B8/DR3的顯性表達有關。肝細胞表達HLA一Ⅱ類分子及免疫調節的紊亂,構成了針對肝細胞自身免疫的基礎。
臨床上有自身免疫的各種表現,如黃疸、發熱、皮疹、關節炎等各種癥狀,并可見高γ-球蛋白血癥,血沉加快,血中自身抗體陽性。 約20%~25%患者的起病類似急性病毒型肝炎,表現為黃疸、納差、腹脹等。臨床表現以女性多見,主要見于青少年期。另外,絕經期婦女亦較多見。起病大多隱襲或緩慢,可有關節酸痛、低熱、乏力、皮疹、閉經等。專家提醒網友,一旦出現類似的癥狀時切莫大意,及時的前往醫院進行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