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種以肝實質損傷為主要表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女性多見,臨床表現多樣,以血清轉氨酶持續升高、高γ-球蛋白血癥、多種自身抗體陽性、肝組織學特征性改變(界面性肝炎、匯管區淋巴漿細胞浸潤和玫瑰花結樣變)以及對免疫抑制治療應答為特點。若不采取治療常進展至肝硬化、肝衰竭甚至死亡。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疾病常識介紹
【臨床特點】
1.流行病學:
自身免疫性肝炎70%以上為女性,可見于各年齡段,發病高峰為14~60歲。在北歐和美國白種人群中,年發病率為1/10萬~3/10萬,我國人群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發病率尚無確切的數據。
2.臨床表現:
患者通常表現為疲勞不適、納差、體重減輕、惡心及閉經等,病情一般呈波動性,并隨病程進展而表現出不同的臨床特征。約25%的AIH患者,甚至包括部分肝硬化患者在內,診斷本病時無臨床癥狀。
有30%~60%的患者存在關節痛,但關節腫脹者少見。極少數患者可出現皮膚斑丘疹及不明原因發熱。
約30%患者起病時就已進展至肝硬化階段,可出現腹水、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
AIH有時可表現為急性肝功能衰竭。有些被診斷為隱源性或血清陰性暴發性肝炎的患者很有可能是AIH的急性發作。
約30%~50%的AIH患者同時伴有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此項特征有助于診斷本病。
【鑒別診斷】
需要與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炎、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肝豆狀核變性、系統性自身免疫疾病(如SLE、硬皮病)等相鑒別。
【治療原則】
1、治療的指征:
1.1 AIH免疫抑制治療指征包括:①血清AST或ALT水平>10倍正常上限(ULN);②AST或ALT至少>5 ULN且γ-球蛋白至少>2 ULN;③肝組織學存在橋接樣壞死或多小葉壞死表現。
1.2 對于無癥狀、實驗室和組織學輕度異常的成人AIH患者,研究顯示部分患者仍可有病情進展,可考慮行免疫抑制治療,但治療方案應個體化并權衡潛在的治療風險。
1.3 對于非活動性肝硬化AIH患者,無需免疫抑制治療,但應長期密切隨訪(如每隔12~24周隨訪1次)
1.4 對于已存在嚴重伴發情況(椎體壓縮、精神疾病、脆性糖尿病、控制不佳的高血壓)的AIH患者或已知不能耐受潑尼松者不應給予免疫抑制治療。但上述AIH患者若肝病進程加劇、病情嚴重,則在控制伴發情況的前提下可給予免疫抑制治療
1.5 硫唑嘌呤在以下患者中禁用:治療前存在嚴重血細胞減少者(WBC < 2.5×10/L或血小板<50 × 10/L),或已知有巰基嘌呤甲基轉移酶活性完全缺乏者。
1.6 無論臨床癥狀嚴重與否,兒童AIH患者應在確診后立即啟動免疫抑制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