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簡稱流腮,俗稱痄腮。四季均有流行,以冬、春季常見。是兒童和青少年期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以腮腺 腫痛為主要特征,有時亦可累及其他唾液腺。常見的并發癥為病毒腦炎、睪丸炎、胰腺炎及卵巢炎。腮腺炎病毒屬副黏液病毒科。
一、流行性腮腺炎的診斷方法
(一)臨床診斷
根據流行情況及接觸史、典型急性發作的腮腺腫痛特征,診斷并不困難。如遇不典型的可疑病例,可按下述實驗室檢查方法進一步明確診斷。
(二)實驗室診斷
對于無腮腺腫痛或再發病例及不典型可疑病例,確診有賴于血清學及病毒方法。
1.補體結合試驗
雙份血清的效價4倍及其以上者可確診,或一次血清效價達1:64者有診斷意義。必要時可同時測定S抗體和V抗體。S抗體增高表明新近感染,V抗體增高而S抗體不增高時表示以往曾受過感染。
2.血凝抑制試驗
恢復期病人血清能抑制腮腺炎病毒對雞的紅細胞凝集作用,而早期血清的抑制作用較弱,如抑制效價遞增4倍或以上即屬陽性。
3.病毒分離
必要時可取病人唾液、血液、腦脊液或尿,接種人胚腎或猴腎細胞培養管培養,以便鑒定。由于手續繁雜,一般甚少采用。
二、流行性腮腺炎的鑒別診斷
(一)化膿性腮腺炎
常為一側性,局部紅腫壓痛明顯,腫塊局限,晚期有波動感,腮腺管口紅腫可擠出膿液。分泌物涂片及培養可發現化膿菌。血象中白細胞總數和嗜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二)頸部及耳前淋巴結炎
腫大不以耳垂為中心,局限于頸部或耳前區,為核狀體較硬,邊緣清楚,壓痛明顯,表淺者可活動。可發現頸部或耳前區淋巴結相關組織有炎癥,如咽峽炎、耳部瘡癤等。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
(三)癥狀性腮腺腫大
在糖尿病、營養不良、慢性肝病中,某些藥物如碘化物,羥保泰松、異丙基腎上腺素等可致腮腺腫大。其特點為:對稱性,無腫痛感,觸之較軟,組織檢查主要為脂肪變性。
(四)其它病毒所引起的腮腺炎
如單純皰疹病毒、副流感病毒3型、柯薩基病毒A組和B組、甲型流感病毒等均可引起腮腺炎。確診需借助于血清學檢查及病毒學分離。
溫馨提示
流行性腮腺炎對機體的嚴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發癥,應高度警惕和防治并發癥。流行性腮腺炎的危害不可小覷,對高熱頭痛明顯的患者,不應迷信土醫生的局部治療,應及早到正規專業醫院進行檢查接受全面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