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腦梗塞,其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此病治療復雜,癥狀多樣,應及早接受治療。
腔隙性腦梗塞的癥狀
1、本病多發生與40-60歲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伴有高血壓,腔隙性腦梗塞起病突然,多為急性發病,部分為漸進性或亞急性起病,20%一下表現短暫性腦供血不足樣起病,多在白天活動中發病。
2、臨床表現多樣,可有20種以上的臨床綜合征,臨床特點是癥狀較輕、體征單一、預后較好,無頭痛、顱內壓增高和意識障礙等。
臨床常見的腔隙綜合征
(1)純運動性輕偏癱(PMH)
常見,通常為對側內囊后肢或腦橋病變。表現面部及上下肢大體相同程度輕偏癱,不伴感覺、視覺及皮質功能缺失如失語;腦干病變不出現眩暈、耳鳴、眼震、復視及小腦性共濟失調等,多在2周內開始恢復。PMH亦可由經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閉塞、硬膜下血腫或腦內占位性病變引起。 PMH有7種少見變異型:
①合并運動性失語
豆紋動脈閉塞所致,為內囊膝部、后肢及臨近放射冠白質病灶,不經CT證實,臨床易誤診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
②PMH不伴面癱
金動脈或深穿支閉塞導致一側延髓錐體微梗死,病初可有輕度眩暈、舌麻、舌肌無力等指示定位;
③合并水平凝視麻痹
病理證實為腦好下部旁中線對買閉塞,累及腦橋旁正中網中狀結構導致短暫一個半綜合征;
④合并動眼神經交叉癱
大腦腳中部并作累及動眼神經傳出纖維;
⑤合并外展神經交叉癱
腦橋下部旁中線區,病灶累及外展神經傳出纖維。
⑥伴精神混亂急性發作
注意力、記憶力障礙,病理證實為內囊前肢及黑肢前部病灶,破壞丘腦至額葉聯系纖維;
⑦閉鎖綜合征
四肢癱、不能講話,眼球垂直運動保留,是雙側內囊或腦橋病變使皮質脊髓束受損導致雙側PMH。
(2)純感覺性卒中(PSS)
較常見,特點是偏身感覺缺失,可伴感覺異常,如麻木、燒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是對側丘腦腹后核、內囊后肢、放射冠后部及延髓背外側病灶所致癌大腦后動脈閉塞以及丘腦或中腦大量出血可出現類似表現。
(3)共濟失調性輕偏癱(AH)
病變對側PMH伴小腦性共濟失調,偏癱以下肢重(足踝部明顯),上肢輕,面部最輕;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陽性。通常由對側腦好基底部上1/3與下2/3交界處、內囊后肢及偏上處(影響顳、枕橋束及錐體束)和放射冠及半卵圓中心(影響皮質腦橋束和部分錐體束)病變所致。
(4)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征(DCHS)
起病突然,癥狀迅速達高峰,表現構音珍愛、吞咽困難、病變對側中樞性面舌癱、面癱側手無力和精細動作笨拙,書寫易發現,指鼻試驗不準,輕度平衡障礙。病變在腦橋基底部上1/3與下2/3交界處,為基底動脈旁中線支閉塞;亦見于內囊膝部病變,可視為AH變異型。
(5)其他最和征例如感覺運用性卒中(SMS)
以偏身感覺障礙起病,再出現輕偏袒,病灶在丘腦腹后核及臨近內囊后肢,是丘腦膝狀體動脈分支或脈絡膜后動脈丘腦支閉塞。腔隙狀態是多發性腔隙性梗死出現嚴重精神障礙、癡呆、假性球麻痹、雙側錐體束征、類帕金森綜合征和尿便失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