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臨床和試驗觀察,中耳炎及其并發癥的發病機制是以下條件起著重要作用。
1.病原菌的種類和其生物學特征
中耳炎的病原菌以球菌和桿菌為主。細菌的種類在乳兒中耳炎的發病過程和表現并無決定性作用。
2.機體的免疫狀態
健康的機體能防御感染,使炎癥過程縮短。在嚴重傳染病時,常繼發中耳炎。因病情嚴重,消耗甚大,機體抵抗力顯著降低,對中耳炎癥發生不良影響,骨組織易遭破壞,炎癥持續,病程拖延,并可發生嚴重并發癥。
3.年齡
中耳黏膜由鼓室的膠樣組織變成。新生兒中耳只有主室,內部充滿膠樣組織。膠樣組織反應性很弱,又極不穩定,在1歲左右消失。膠樣組織也是細菌繁殖的良好溫床,易為感染破壞,因此嬰兒的中耳炎發病率較高。
4.乳突結構
乳突氣房借鼓竇與鼓室相通,其中氣化型乳突占l/3。常見松質型乳突、硬化型乳突和混合型乳突,松質型約占1/5。氣化異常者耳病最常見,急性易成慢性,常伴發嚴重并發癥。一般說來,氣化型乳突易遭炎癥破壞,常形成骨膜下膿腫。
5.外傷
顱骨外傷對中耳炎的發生發展有一定影響。中耳可經傷口直接或繼發感染,乳突內板裂傷和骨折常引起顱內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