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較復雜,多以咽鼓管通氣障礙為始動因素,以致鼓室通氣及引流不暢,形成負壓,中耳黏膜血管擴張,滲透性增加,黏膜水腫,鼓室積液。主要病因有:
1、咽鼓管功能不良
一般認為此為本病的基本病因。
(1)機械性阻塞。如小兒腺樣體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腫瘤或淋巴組織增生、長期的鼻咽部填塞等。
(2)功能障礙.司咽鼓管開閉的肌肉收縮無力;咽鼓管軟骨彈性較差,當鼓室處于負壓狀態時,咽鼓管軟骨段的管壁容易發生塌陷,此為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發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學基礎之一。腭裂病人由于肌肉無中線附著點,失去收縮功能,故易患本病。
2、感染
本病常繼發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故認為本病可能與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近年來發現中耳積液中細菌培養陽性者約1/3~1/2,主要為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故認為本病可能是中耳的一種輕型的或低毒性的細菌感染。細菌的產物內毒素在發病機制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3、免疫反應
中耳為一獨立的免疫防御系統,隨著小兒年齡的增長方逐漸發育成熟,這可能是小兒本病發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由于中耳積液中細菌培養的陽性率較高,炎性介質前列腺素的存在,并在積液中檢出細菌的特異性抗體和免疫復合物以及補體系統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屬于一種由感染免疫介導的病理過程。可溶性免疫復合物對中耳黏膜的損害(Ⅲ型變態反應)可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I型變態反應與分泌性中耳炎的關系尚不明確。復發性或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與變應性鼻炎,慢性鼻咽炎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有關。
溫馨提示:咽鼓管功能不良時,外界空氣不能進入中耳,中耳內原有的氣體逐漸被黏膜吸收,腔內形成負壓,引起中耳黏膜靜脈擴張、瘀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強,鼓室內出現漏出液。如負壓不能得到解除,中耳黏膜可發生一系列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上皮增厚,上皮細胞化生,鼓室前部低矮的假復層柱狀上皮變為增厚的纖毛上皮,鼓室后部的單層扁平上皮變為假復層柱狀上皮,杯狀細胞增多,分泌增加,上皮下病理性腺體組織形成,固有層血管周圍出現以淋巴細胞及漿細胞為主的圓形細胞浸潤。疾病恢復期,腺體逐漸退化,分泌物減少,黏膜漸恢復正常。
中耳積液多為漏出液、滲出液和分泌液的混合液,因病程不同而以其中某種成分為主。一般認為病程早期為漿液性。后期為黏液性。“膠耳”積液甚為黏稠,呈灰白或棕黃色,含大量蛋白質,如糖蛋白及核蛋白,由于糖蛋白為高分子蛋白,故液體呈膠胨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