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腸癌簡介
直腸癌是由直腸組織細胞發生惡變而形成。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直腸癌的發病率逐年增加,有報道大腸癌(結腸癌+直腸癌)的發病率位列第三位(前兩位是肺癌及胃癌),到2015年大腸癌的發病率可能超過肺癌及胃癌的發病率,位列第一。因此關于直腸癌的診斷及治療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2直腸癌發病原因
直腸癌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其發病與社會環境、飲食習慣、遺傳因素等有關。直腸息肉也是直腸癌的高危因素。目前基本公認的是動物脂肪和蛋白質攝入過高,食物纖維攝入不足是直腸癌發生的高危因素。
3直腸癌臨床表現
一、早期直腸癌大多數無癥狀
二、進展期癌(中晚期)的患者出現腹痛、大便帶血、大便變細及腹瀉等癥狀。
1. 直腸癌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可以出現便血癥狀。少量出血是肉眼不易發現,但用顯微鏡檢查糞便時可以發現大量紅細胞,所謂的大便潛血試驗陽性。出血量多時可以出現大便帶血,血色鮮紅或暗紅。當癌腫表面破潰、形成潰瘍,腫瘤組織壞死感染,可出現膿血、粘液血便。
2.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便不盡感、肛門下墜感,有時出現腹瀉。
3. 當直腸腫瘤導致腸腔狹窄時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腸梗阻癥狀(腹痛、腹脹、排便困難),排便前腹痛、腸鳴,排便后癥狀減輕。大便可變細、帶溝槽。
4. 腫瘤侵犯膀胱、尿道時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等;腫瘤侵犯陰道時可出現直腸陰道瘺,陰道流出糞液;腫瘤侵犯骶骨及神經時可出現骶尾部及會陰部劇烈疼痛;腫瘤侵犯壓迫輸尿管時可出現腰部脹痛;腫瘤還可壓迫髂外血管出現下肢水腫。上述癥狀均提示腫瘤屬較晚期。
5. 腫瘤遠處轉移(肝臟、肺等)時,相應臟器可出現癥狀。如轉移至肺時可出現干咳、胸痛等。
6. 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乏力、體重下降等癥狀。
對有上述癥狀的患者(腹痛、大便帶血、大便變細及腹瀉等癥狀)建議到正規醫院肛腸門診就診,不要將上述癥狀歸結為痔瘡,行直腸指診可以發現約70%的直腸癌。很多患者因為將直腸癌當成痔瘡而延誤了治療。
4直腸癌輔助檢查
1. 大便常規+潛血:可作為簡單的篩查指標,如果潛血陽性需高度重視需進一步檢查了
解消化道(胃、小腸、大腸及直腸)情況。
2. 腫瘤標志物檢查:針對大腸癌的標志物主要有兩個:CEA 及CA-199,術前這兩個標
志物升高應注意有無肝臟、肺的轉移,CEA手術前的陽性率約為30%,術后復發時陽
性率約為70%。
3. 對直腸指診沒有問題的患者也不能放松警惕,可行結腸鏡進一步檢查以了解指診不能
觸及的直腸及大腸的情況。如不愿意行結腸鏡檢查可行鋇灌腸檢查(注意行結腸鏡或
鋇灌腸檢查前一定要排除有無腸梗阻,如有腸梗阻則禁止服用瀉藥準備腸道)。
4. 胸透或胸片:排除有無肺部轉移
5 .肝臟超聲檢查或腹部CT檢查:排除有無肝臟轉移
6..盆腔CT或磁共振(MRI)檢查了解腫瘤浸潤情況及有無盆腔淋巴結轉移
7. 肛門控便功能檢測:行內括約肌切除手術前需行此檢查了解肛門控便功能
5直腸癌鑒別診斷
1. 與痔的鑒別診斷:痔為常見的肛腸良性疾病,其臨床表現為肛門岀血,血色鮮紅,一般量不多,為手紙染血、便后滴血、糞池染血等,大便本身不帶血,或僅有少許血跡。岀血一般為間歇性,多為大便干結時或進食辛辣刺激食物后出現。不伴腹痛、腹脹。無大便變細或大便性狀改變(如大便帶溝槽)。直腸指診無明顯腫塊,指套一般不染血。反之,直腸癌為大便帶血,血色鮮紅或暗紅,一般為每次大便均帶血。直腸癌導致腸梗阻時可有腹痛、腹脹等。大便可變形。直腸指診多數情況下可觸及腫塊,指套多染血。
2. 與直腸息肉的鑒別診斷:直腸息肉也可出現大便帶血,但一般不會引起腹痛、腹脹等。一般不會引起全身癥狀(如乏力、體重下降)。直腸指診可觸及質軟腫塊,指套可染血。而直腸癌可引起腸梗阻癥狀,可引起乏力、體重下降等全身癥狀。直腸指診可觸及質硬腫塊,指套可染血。
3. 與肛裂的鑒別診斷:肛裂為肛門岀血,血色鮮紅,一般量不多。其特點是伴排便時及排便后肛門劇痛。肛門視診可見肛門皮膚裂口,有時可見前哨痔。指診有時可觸及肥大肛乳頭,一般指套無染血。
6直腸癌手術治療
1. 對0期直腸癌;腫瘤小于2厘米、輕度浸潤的粘膜下癌:可采用內窺鏡下粘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或經肛門腫瘤切除(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TEM),術后注意定期復查、隨訪。
2. 對腫瘤大于2厘米的0期直腸癌、深部浸潤的粘膜下癌、II 期及III期癌采用腸管切除+淋巴結清掃手術(D2或D3)
3. 對于IV期的直腸癌(伴遠處轉移等情況的直腸癌)
(1)如直腸癌及轉移癌均能切除則采用手術切除之
(2)對于轉移癌及原發灶均不能切除的直腸癌,采用手術以外的處理措施(化療、放療等)
(3)對于轉移灶能切除而原發灶不能切除的直腸癌,采用手術以外的處理措施(化療、放療等)
(4) 對于轉移灶不能切除而原發灶可以切除的直腸癌,可以考慮手術切除原發灶,對轉移灶采用手術以外的處理措施;對于無大出血、高度貧血、狹窄及穿孔等的直腸癌(轉移灶不能切除而原發灶可以切除的)也可以采用手術以外的處理措施。
7直腸癌預后
直腸癌總的5年生存率約65.2%,各期的5年生存率如下:
0期: 93.2%
I期:91.4%
II期:76.4%
III期:58%
IV期:14.6%
8直腸癌預防
直腸癌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直腸癌的臨床表現直腸癌在臨床上早期常無癥狀,或者癥狀無特異,因而常不引起病員和初診醫師的重視,多數病員早期可有排便習慣改變和便血,呈現便頻,排便不盡感,便頻不同于腹瀉,因為前者只是次數比正常多,但糞便性狀正常或改變不多;排便不盡感則為排便后不久又感有便意,但卻無糞便排出或僅排出少量糞質間有少量黏液血便;故病員常不以為然,癌腫病員的便血多數其量不多,色鮮紅;可與糞便不混,常被病員和醫師誤當作痔而忽視,當癌腫發展增大,浸潤腸腔一周時可出現便秘,排便困難,糞便變細,并伴下腹脹痛不適等慢性梗阻癥狀,部分病員在此之前則可呈現腹瀉與便秘交替。男性病員當癌腫穿透腸壁,浸潤前列腺或膀胱時,可出現尿頻,尿急,尿痛,血尿,排尿障礙或淋漓不盡等感覺,如癌腫穿透膀胱則可形成直腸膀胱瘺,尿中可出現氣體逸出和糞質,女性直腸前壁癌腫當穿透腸壁后可浸潤陰道后壁,引起白帶增多;如穿透陰道后壁則形成直腸陰道瘺,陰道內出現糞質和血性分泌,直腸后側壁癌腫穿透腸壁后浸潤盆壁,骶骨和骶神經叢,引起尾骶部疼痛,墜脹感,這些癥狀都是晚期表現,患者常伴有乏力,消瘦,貧血,體重減輕等全身癥狀。當癌腫累及肛管或肛門
9直腸癌并發癥
并發癥
直腸癌應該如何預防?由于直腸癌的病因還不完全明確,所以至目前還沒有特殊的預防辦法,下面列舉的預防措施,主要是為了減少癌變機會和早期發現病人,早期治療。(1) 積極防治直腸息肉,肛瘺,肛裂,潰瘍性大腸炎及慢性腸道炎癥的刺激;對多發性息肉,乳頭狀息肉,一旦診斷明確應早期手術切除,以減少癌變的機會。(2) 飲食宜多樣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偏食,不挑食,不要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飲食,經常吃些含有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新鮮蔬菜,可能對預防癌癥有重要作用。(3) 防止便秘,保持大便通暢。(4) 高度重視定期的防癌普查工作,隨時注意自我檢查提高警惕性,發現“警戒信號”后,及時進行診治,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提高直腸癌的生存率。研究表明:① 癌癥不能在弱堿性的人體中形成;② 癌癥只能在酸性身體中形成;③ 如果你有癌癥,說明身體是酸性的;④ 癌癥只能在一個酸性的身體擴展;⑤ 如果你的身體變弱堿性,癌癥不能擴展;⑥ 如果你能平衡你的身體PH值,讓你的身體轉變成弱堿性,不管你得的是什么癌癥都有轉變和被治好;⑦ 不管你的情況多么糟糕,哪怕只能活6個月,如果你能轉變你的身體PH值到弱堿性,你的癌癥就不會擴展,就會好;⑧ 不用擔心你的家族中你的媽媽
10直腸癌初期癥狀
1.大便中有膿血、粘液。
2.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或腹瀉,里急后重。
3.大便帶血或出現黑色糞便。
4.大便形狀發生改變,變稀、變扁或帶槽溝。
5.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6.突發的體重減輕。
7.原因不明的貧血。
8.腹脹、腹痛、消化不良、食欲減退。
9.肛門部或腹部有腫塊。
10.發現有多發性息肉或乳頭狀腺瘤。
11直腸癌晚期癥狀
1、肛指檢查,多可觸及腫塊,晚期直腸癌患者除一般常見的食欲不振、體重減輕、貧血等全身癥狀外,尚有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盡、便意頻繁、里急后重等癌腫局部刺激癥狀。2、癌腫增大可致腸腔狹窄,出現腸梗阻征象。癌腫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可致排尿困難、尿頻、尿痛等癥狀;侵及骶前神經叢,出現骶尾和腰部疼痛;轉移至肝臟時,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表現。3、腸道粘膜受剌激分泌物增加,而有小量的黏液分泌隨大便排出。癌瘤繼續發展,對直腸黏膜剌激更大,病人始感到直腸內有輕度的不適,或經常有一種虛無的便意感,同時黏液分泌增加,大便表面上常可見有條狀黏液。有時也可出現便秘癥狀,但并非是腸腔狹窄所致。在癌瘤形成潰瘍之前期病人常有腹瀉,并且大便含較多黏液。當癌瘤表面潰爛時,大便則更加稀薄,可如水樣而混有黏液和血液。4、癌腫侵犯周圍組織器官,可致排尿困難、尿頻、尿痛等癥狀。5、侵及骶前神經叢,出現骶尾和腰部疼痛;轉移至肝臟時,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表現。
6直腸癌晚期癌腫進一步擴大時會侵犯周圍組織器官,使患者排尿困難、尿頻、尿痛等。直腸癌晚期侵及骶前神經叢,會出現骶尾和腰部疼痛癥狀直腸癌晚期轉移至肝臟時,引起肝腫大,腹水黃疸,甚至惡液質等癥狀。
12直腸癌檢查方式
檢查方式
直腸癌
1、便隱血檢測:又稱便潛血檢測:,用于各種消化道出血性疾病,尤其是大腸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便隱血檢測是:
國際通用的大腸癌普查方法
美國癌癥協會(ACS)廣泛推薦的“健康人群體檢的常規檢查項目” ;
中國《大腸癌早診早治項目技術方案》特別指出的“最有價值的大腸癌早期篩查指標”;
目前便隱血檢測已不拘泥于以往的傳統檢測,國內已經引進了先進的技術——便明家用型便隱血檢測試紙,在家即可輕松自檢。
2、 直腸指檢約90%的直腸癌,尤其是直腸下段癌、僅靠指檢即可發現。但目前仍有一些醫師對可疑直腸癌患者不作這一常規檢查,以致延誤診斷和治療。實際上這種診斷方法簡單可行,經過直腸指檢還可判斷捫及腫塊的大小和浸潤程度,是否固定,有無腸壁外、盆腔內種植性腫塊等。
3、 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直腸指檢后應再作直腸鏡檢查,在直視下協助診斷,觀察腫塊的形態、上下緣以及距肛門緣的距離,并采取腫塊組織作病理切片檢查,以確定腫塊性質及其分化程度。位于直腸中、上段癌腫,手指無法觸到,采用乙狀結腸鏡檢是一種較好的方法。
4、 鋇劑灌腸、纖維結腸鏡檢:對直腸癌的診斷幫助不大,故不列為常規檢查,僅為排除結腸直腸多發性腫瘤時應用。
5、B型超聲掃描、CT掃描檢查:均不能直接診斷結腸癌,但對癌腫的部位,大小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淋巴及肝轉移的判定有一定價值。
6、 血清癌胚抗原:對結腸癌無特異性,其陽性率不肯定。值高時常與腫瘤增大有關,結腸腫瘤徹底切除后月余可恢復到正常值,復發前數周可以升高故對判定預后意義較大。
13直腸癌診斷依據
(1)排便習慣及性質改變
(2)直腸指檢和直腸鏡檢知名發現在直腸內質硬不規則之包塊取組織深入病檢可證實
食用有益的食物防癌,有可能使癌癢的發病率下降30%-60%。每日飲食中包括水果、蔬菜和全谷食物等堿性食物是必不可少的,是十分重要的。
14直腸癌中醫治療優勢
直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多見于40歲以上,其發病與飲食習慣有關。直腸癌由于發病隱匿,多數確診時已為晚期,臨床上局部治療難以有滿意的效果,中醫治療作為一種全身性療法,在直腸癌的治療中有其獨特的優勢:
一、中醫有很強的整體觀念,往往能從患者全身的特點加以考慮,而不只是局限在癌癥病灶本身。中醫調理能糾正機體的某些失調,去除腫瘤的復發因素,減少轉移的機會;其次,中藥對健康細胞的傷害比較小,一般不會因治療本身的原因對體力產生新的破壞,在癌癥好轉的同時,體力也會逐漸得到恢復,逐步增強免疫力。
二、直腸癌的中醫治療可減輕“三板斧”的毒副作用。手術、放療、化療是目前直腸癌常規治療的三板斧,中醫藥的配合可在減輕這三板斧毒副作用上產生特殊的療效,大幅提高患者的存活期及生存質量。直腸癌患者在手術治療后如能及時配合中醫治療,扶正固本,改善患者的飲食與睡眠狀況,增強患者的體質,那么對防止直腸癌的復發和轉移會大有益處。倘若在直腸癌化療的同時或在化療后配合健脾和胃、益氣生血、補益肝腎、軟堅化瘀等中醫藥治療,則可以較好地緩解化療反應,有助于化療的順利進行;如果在直腸癌放療期間及放療后配合補益氣血等中醫治療,對增加白細胞的數量、增強免疫功能均有較好的效果,從而保證放療順利進行。
三、中醫可扶正祛邪。采用中醫治療直腸癌,應遵循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患者的癥狀、體征、所采用的西醫治療手段、不同的治療階段以及患者病后的氣血盛衰、臟腑功能的陰陽虛實等進行綜合分析,再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案。
四、中醫治療直腸癌根據直腸癌的不同類型選擇最合適的中藥進行治療。臨床上一些中藥特色療法如中藥“中醫辨證治療”融合幾百味天然中藥,扶正祛邪,使癌基因抑癌基因恢復功能,無論是直腸癌早期中藥治療還是中晚期直腸癌的中醫治療都有著十分顯著的效果。因此對于晚期直腸癌患者的治療中醫治療已是現階段直腸癌治療的主要趨勢走向。
直腸癌的中醫治療目前又有新突破,目前有研究報道指出,中藥人參皂苷Rh2可以通過使直腸癌細胞逆轉成正常細胞的分化作用、調控腫瘤細胞的增殖周期、免疫調節作用和修復腫瘤患者放化療引起的損傷四大機制來達到抗腫瘤功效,并有效防止直腸癌復發轉移。人參皂苷Rh2 既可抑制癌細胞增殖,同時又可修復病人的免疫屏障重新建立人體的自我保護系統,使直腸癌患者的血小板、白細胞數量恢復正常,極少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全面提高直腸癌患者生活質量,使病人始終保持正常的體力,順利完成各項治療,也使直腸癌患者的康復幾率大大增加,是典型的直腸癌中醫治療方法之一,其最大的有點是毒性反應小、遠期效果好,切實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存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