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和其他惡性腫瘤一樣,病因尚未明確,與四種因素有關。
一、環境因素
經研究證明,在各種環境因素中,以飲食因素最重要,大腸癌的發病率與食物中的高脂肪消耗量有正相關系。另外,也可能與微量元素缺乏、生活習慣改變有關。
二、遺傳因素
國內外均有"大腸癌家庭性"的報道,大腸癌患者血親中死于本病者比一般人明顯增高。有些大腸腺瘤,如多發性家庭性腺瘤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家族中患病率可達50%,如不治療,10歲以后均有患大腸癌的可能。最近有學者對腫瘤抑制基因與大腸癌發生關系進行研究發現:大腸癌的易感性與發病機制均與遺傳因素有關。
三、大腸腺瘤
根據各地的尸檢材料研究發現,大腸腺瘤的發病情況與大腸癌頗為一致。有人統計,具有1個腺瘤的病人其大腸癌的發生率比無腺瘤者高5倍,多個腺瘤者比單個腺瘤患者高出1倍。
四、慢性大腸炎癥
據報道,腸癌流行與血吸蟲病的流行區域呈正相關系,一般認為,由于血吸蟲而導致腸道的炎性改變,其中一部分會發生癌變。腸道的其他慢性炎癥也有癌變的可能,如潰瘍性結腸炎,約有3%~5%癌變。
中醫認為大腸癌發病與腸胃虛寒、飲食不節、外邪內侵等有關。
大腸癌易發人群
1. 年齡:隨著年齡的增加,各種致病因素對大腸黏膜刺激的時間也隨之增長,大多數患者在50歲以后發病;
2. 家族史:如果某人的一級家屬,比如說父母,得過結直腸癌的,他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險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大約1/4的新發患者有結直腸癌的家族史;
3. 結腸炎性疾病史:某些結腸疾病如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可能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機會。他們結腸癌的危險性是常人的30倍;
4. 大腸息肉史:大部分結直腸癌是從小的癌前病變發展而來,它們被稱為息肉。其中絨毛樣腺瘤息肉更容易發展成癌,惡變的機會約為25%;管狀腺瘤樣息肉惡變率為1-5%;
5. 基因背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遺傳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等都是由于相應的基因發生突變導致的,這類患者不僅發病幾率明顯增加,并且發病年齡更小。
大腸癌胃腸道常見的惡性腫瘤,僅次于胃癌、食管癌。大腸癌在不同地區,其發病率有明顯區別。據世界腫瘤流行病學調查統計,大腸癌在北美、西歐、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的發病率最高,日本、智利、非洲等地則低。根據有限資料,非洲大腸癌的發病率似乎非常低,Burkitt報道分布于非洲各地的21家醫院,最多的一家醫院每年可遇到4例大腸癌。一般來說,經濟發達的國家發病率較高。
在世界范圍內我國屬于低發區。近年來大腸癌同肺癌一樣有上升趨勢,我國亦不例外。該病在國內的發病率亦有地區差異,以上海、浙江、福建為高發區。男性大腸癌的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約為1.6:1。
發病率年齡方面資料,據國內統計,以40~50歲為多,年齡組中位數為45左右,40歲以下者全部病例的1/3左右,30歲以下者占10%左右。高發國家大腸癌高發年齡為60~70歲,30歲以下者占6%左右。我國大腸癌好發年齡比國外提早10~15歲,30歲以下者占11%~13%,這是我國大腸癌的一個主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