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諸多危險因素,國別 、高血壓、吸煙和酗酒,被認為是獨立的危險因素,冬春季、女性、腦血管病家族史和絕經后等亦與SAH相關。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絕大多數情況下,女性的發病率約為男性的1.6倍,在絕經前的女性中這種差異更加明顯 。女性的激素水平也與發病有關 ,月經初潮年齡以及第 1次生育年齡越大的女性,SAH患病風險越小。
診斷
目前,對高危人群進行動脈瘤篩查的價值不確定,可用影像學無創手段來篩查動脈瘤,因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 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檢查的準確性有限,患者的檢查方法應當遵從個體化方案。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檢查依舊是目前的金標準。
影響SAH預后主要因素,可分3類
患者、動脈瘤和醫院。患者因素包括首次出血的嚴重程度、年齡、性別、治療時間和合并癥(如高血壓、心房顫動、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和腎病等);動脈瘤因素包括動脈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態等等;醫院因素包括能否提供血管內、治療經驗與首次評估患者的設備。)
SAH會引起腦血流量急劇下降、腦自身調節功能下降和急性腦缺血。這些病理生理學過程還伴隨著顱內壓升高、腦灌注降低、NO含量下降、血管急性收縮、微血管血小板聚集、膠原蛋白酶活化、膠原蛋白丟失以及血管內膜屏障抗原導致的微血管灌注降低和通透性增加。如今,盡管人們對SAH腦損害的機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仍缺乏成功的治療方法,尚有待展開更多的研究。再出血也是 動脈瘤破裂再出血的嚴重問題,是目前導致患者預后差的最主要原因,其病死率高達70%。以往的研究對再出血進行了描述。
研究顯示,出血后第 1天的再出血率最高,為4%,隨后4周內每天的再出血率為1%~2%。幾項前瞻性的隨訪隊列研究顯示,保守治療后第1個月的再出血率達20%~30%,隨后穩定在每年約3%。一些前瞻性和回顧性研究明確了再出血的潛在危險因素,包括治療不及時、基礎血壓高和住院時神經功能差等,均與SAH后2周內的再出血有關。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臨床表現非常典型,約80%提供病史的患者描述癥狀“有生以來最劇烈的頭痛”,另20%的患者則有先兆性的頭痛發作。而大多數顱內動脈瘤患者在動脈瘤破裂前無癥狀出現。SAH在任何時候均可發生,重體力勞動或運動等因素也可誘發SAH。其癥狀除頭痛外,還可能伴有惡心、嘔吐、頸項強直、短暫的意識喪失或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包括腦神經麻痹)等。
除典型的臨床表現外,SAH還有一些其他癥狀。而且由于不同患者的頭痛表現各不相同,故經常會出現誤診或診斷延遲。1985年以前,DSA的誤診率曾達 64%,近期下降至12%左右。在幾乎沒有神經系統癥狀或癥狀輕微的患者中,被誤診患者1年死亡率和致殘率高于其他患者4倍。最常見的誤診原因是患者未接受頭部CT掃描。
SAH的基本診斷方法是頭部CT掃描,其檢出率與患者臨床分級距出血時間有關。在SAH后的12消失內,CT檢出率高達98%-100%;至24h后降至 93%;而在出血后6d,檢出率僅有57%-85%。在CT結果陰性時,需對患者行診斷性腰椎穿刺,檢查的關鍵點在于:腦脊液中紅、白細胞比例,是否黃染,是否有膽紅素以及腰椎穿刺時間等。
相關文獻報道,當動脈瘤>=5mm時,MRA的敏感度高達85%-100%,而當動脈瘤<5mm時,MRA的敏感度則降至56%。MRA對檢查動脈瘤瘤頸及其與血管的關系,也存在局限性。但鑒于該檢查不適用對比劑和放射線,故適用于孕婦檢查。
CTA檢查比腦血管造影更快捷、創傷較小,同時已被證實對較大動脈瘤的敏感性接近于腦血管造影。CTA圖像包括從枕骨大孔下至Willis環上及大腦中動脈分叉處等。其敏感度和特異性均取決于動脈瘤的部位和大小、放射科醫師的經驗、圖像的重建質量等。而且被用于補充血管造影的結果,它能較好地確定動脈瘤瘤壁是否鈣化、瘤腔內是否有血栓形成、動脈瘤與出血的關系以及動脈瘤位置與骨性標志的關系等。
臥床休息是預防SAH患者再出血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