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在中醫上是如何辯證看待的呢?抑郁癥在中醫的認識中,它的病因病理和治療都是什么樣的呢?本篇將介紹中醫對抑郁癥的相關認識。
中醫學的“郁證”,是指因情感拂郁,氣機郁結不舒,而逐漸引起五臟氣機阻滯所致的一類病證。其名出自《內經》。郁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郁證包括情志、外邪、飲食等因素所致的郁癥。狹義郁證多指因七情所傷而致的氣機郁滯之證。其主要癥狀如《景岳全書·郁證》所言:“憂郁傷脾而吞酸嘔惡”,“若憂郁傷脾肺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若憂思傷心脾,以致氣血日消,飲食日減”。再如《赤水玄珠·郁證門》云:“心郁者,神氣昏昧,心胸微悶,主事健忘。”“肝郁者,兩脅微膨,噯氣連連有聲。”“脾郁者,中脘微滿,生涎少食,四肢無力。”“肺郁者,皮毛燥而不潤,欲嗽而無痰。”“腎郁者,小腹微硬,精髓乏少,或濁或淋,不能久立。”由此可見,郁證所表現出的飲食減少,倦怠乏力,健忘等等,與抑郁癥是相符的。因此,勿容置疑,抑郁癥應隸屬于郁證的范疇。
有的認為抑郁癥應屬中醫學“郁證”的范疇,有的認為應屬“臟躁”,還有的認為應屬“癲證”、“梅核氣”等等。本文將現代醫學對抑郁癥的診斷癥狀與古醫籍文獻記載有關“郁證”等病癥進行對照,來說明中醫對抑郁癥的認識。
抑郁癥的病因為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雖然肝、脾、心三個臟腑皆有相關,但各有側重。肝氣郁結多與氣、血、火相關,而食、濕、痰主要關系于脾,心則多表現為虛證,如心神失養、心血不足、心陰虧虛等,也有一些屬于正虛邪實,虛實夾雜的證候。抑郁癥初病在氣,久病及血,故氣滯血瘀的證候在臨床上十分多見,抑郁癥日久不愈,往往損及脾、腎,造成陽氣不振、精神衰退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