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們長時間處于執著力量的引導下,會逐漸積累心理壓力,當達到某一零界值時,由于人體神經的局限性,將會被壓力所扭曲而導致特殊的病變,出現如抑郁癥等心理疾病。悲觀、自信心低、無法控制生活事件的人較容易發生抑郁癥。因此樹立必勝信心,積極尋找病因,盡力克服心理上的誘因,以消除焦慮情緒,是避免抑郁癥傷害的最好方法。
誘發抑郁癥的六大因素
1、人格因素悲觀、自信心低、有不良的思維模式、過分煩惱或者感覺幾乎無法控制生活事件的人較容易發生抑郁癥。下列性格特征的人很容易患上抑郁癥:遇事悲觀,自信心差,對生活事件把握性差,過分擔心。這些性格特點會使心理應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干擾個人對事件的處理。這些性格特征多是在兒童少年時期養成的,這個時期的精神創傷影響很大。
(1)內向不善于表達:心中有話卻又表達不出來,認為別人不理解自己,認為別人孤立自己。人際關系匱乏,久之,則會導致患者對生活失去興趣,對事情漠不關心等。
(2)不健全的人格:部分患者則是由于性格使然,導致對世界的看法有所偏見等。
(3)婚姻不幸:分居或離婚者患抑郁癥的風險增加2倍,原有親密關系的配偶在關系破裂后,無論男方還是女方,患抑郁癥的風險增加5倍。
(4)持續性困境:所謂禍不單行,接二連三的打擊對一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如,父母離異,又遭受繼父母的虐待等。
2、遺傳因素與許多其它疾病一樣,抑郁癥往往在家族中集中出現。若父母中有一人患抑郁癥,則孩子患該病的機會增加10%~13%;在完全相同的孿生子中,這個數值還要大。如果孿生子中有一人患抑郁癥,那么另一個人在一生中患抑郁癥的可能性是70%。然而,在有明顯抑郁癥家族史的人中,許多人甚至在持續緊張的情況下也從來不得這種病。反過來,有些患抑郁癥的人根本沒有抑郁癥的家族史。
3、日常壓力對我們的身體也有看不見的不良影響,事實上可以促成更大范圍的疾病,包括心臟病、感冒和抑郁癥。社會與環境因素一些研究提示,不良生活事件,如離婚、重病或屢遭不幸,可導致抑郁癥。對于已經容易患抑郁癥的人,如果持續處于暴力、忽視、虐待或貧窮之中,那么更可能會患上這種病。
4、生物化學一個人患有抑郁癥時,大腦中往往有某些被稱為神經遞質的化學物質出現減少。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減少常常導致情緒低落、動力下降以及食欲和性欲改變。人們認為,如果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譯】:去甲腎上腺素是一種血管收縮藥和正性肌力藥。藥物作用后心排血量可以增高,也可以降低,其結果取決于血管阻力大小、左心功能的好壞和各種反射的強弱)這兩種神經遞質之間不平衡,就可以導致抑郁癥或焦慮癥。
5、軀體疾病許多軀體疾病和狀況,如中風、心臟病發作、慢性疼痛、糖尿病、激素紊亂和晚期疾病,往往可以導致抑郁癥。如果你或者你認識的人患有軀體疾病,而且有淡漠癥狀或者無法解決自己的基本生理需要,應該與醫生聯系。這些癥狀可能是對軀體疾病的情緒反應或主觀反應,也可能是這個人合并有需要治療抑郁癥。
6、其它因素一些藥物可以造成抑郁癥。另外,經常過多飲酒有時也可以導致抑郁癥。
溫馨提示:其實,每個人都有抑郁狀態,從抑郁情緒到抑郁癥,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從臨床診斷看來,患者都會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情緒,年齡從18—60歲不等,女性多于男性。在女性抑郁患者中,30—39歲的職業女性居多,中高層管理人員的壓力感強于普通職工群體的壓力。因此定期對職業女性進行心理健康咨詢和檢查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抑郁癥,靠邊站!》《簡里里之抑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