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快節奏的發展模式,很多人被巨大的壓力壓榨的毫無反抗的能力,而導致情緒低落,產生抑郁癥。抑郁癥的發病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平日并沒有任何明顯癥狀,但病情嚴重時卻會導致患者產生輕生的念頭。面對抑郁癥,我們要學會更正面的解決技巧,學會如何解決問題。還有專家建議,女性在遭遇煩惱時,應該試圖把焦點從問題本身轉移到好的經驗和解決方法上面去。
致使產后抑郁的潛在危機
1、遺傳因素
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別是有家族抑郁癥病史的產婦,產后抑郁的發病率高。
2、家庭氛圍的影響
缺乏家庭和社會的支持與幫助,特別是來自丈夫和長輩的幫助,是產后抑郁癥發生的危險因素。研究發現,從伴侶、父母及同事得到較少的行動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分娩后遇到較多的負性生活事件,易患產后抑郁癥。
3、內分泌因素
在妊娠分娩過程中,體內內分泌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產后24h內,體內激素水平的急劇變化是產后抑郁癥發生的生物學基礎。研究發現,臨產前胎盤類固醇的釋放達到最高值,病人表現情緒愉快;分娩后胎盤類固醇分泌突然減少時病人表現抑郁。而且,產后孕激素下降,增加了產婦產后抑郁的可能性。
4、傳統習慣的影響
我國的傳統習慣是在分娩后要在家中休養1個月,這1個月內不允許看書、看報、看電視,不允許出門,甚至不允許下床。這樣產婦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減少,生活范圍一下子縮小,猶如被禁閉一樣,這將使產婦產生厭煩、煩躁、易激惹的不良情緒反應,也易誘發產后抑郁。
5、畏懼母親角色
大多數產婦都是第一次做母親,對母親角色缺乏認同,對自己的母親角色產生沖突和適應不良,無法克服做母親的壓力。
6、繁重的家務
產后孕婦不僅要進行修養,與此同時,還要不停地為小寶貝換尿布、洗尿布、洗澡等。如果沒人幫助,加之夫妻關系緊張,經常得不到關懷、體諒和心理支持,就會使新媽咪感到身心交瘁,誘發抑郁情緒。5周大的嬰兒每天24小時需要哺乳4-10次,平均哭鬧90分鐘,有時多達300分鐘,這些大多都得由新媽咪來照料。
7、妊娠期因素
研究表明,孕期的負性生活事件越多,產婦患抑郁癥的可能性越大:負性生活事件包括失業、生病、先兆流產等,是促發抑郁的重要誘因。另有報道顯示,產前情緒不穩定、有經前緊張綜合征者(經前緊張綜合征者【譯】:育齡婦女在月經前7~14天反復出現一系列精神、行為及體質等方面的癥狀,月經來潮后癥狀迅即消失)發生產后抑郁癥者較多。
8、分娩期因素
我國的初產婦缺乏對分娩過程的認識,過分擔心分娩過程的疼痛,對分娩存在著緊張恐懼心理。有研究顯示,分娩過程中的心理緊張會導致神經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機體變化,可致子宮收縮乏力、疼痛敏感、產程延長,導致難產、出血增多,進一步加重產婦的焦慮、不安情緒,使產后抑郁癥的危險性增加。
9、分娩結局的影響
孕婦對不同的分娩方式存在不同的擔憂,剖宮產和自然分娩相比較,剖宮產對心理影響較大。同時不良的分娩結局,如死胎、死產、畸形兒及產婦家庭對嬰兒性別的反感等,是產后抑郁癥的誘發因素。在我國廣大農村,傳統的封建意識根深蒂固,對生女孩的產婦來說,心理壓力更大,這也是引起產后抑郁癥的危險因素。
10、負擔加大
在這種生理情況下,一些原因很容易誘發產后抑郁癥:婚姻出現危機、計劃外生育、孕期抑郁或焦慮、遭遇生活壓力或不幸事件,分娩時有創傷、嬰兒性別不如意、照顧嬰兒而睡眠失調、經濟負擔加大,感到自己無法勝任母親必須完成的挑戰,為自己體形、容顏改變及性吸引力減少而憂慮,這些也屬于產后抑郁癥原因。
溫馨提示:抑郁癥屬于情緒障礙,許多人很容易誤把抑郁癥視作情緒低落,這也是病人很少就診的重要原因。抑郁癥與情緒低落,兩者雖然相似,卻有明顯的區別。
【參考文獻:《抑郁癥——常見問題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