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郁癥患者,精神狀態會出現異常,不同于以往的正常狀態,需要加以注意。躁郁癥,在我們的現代社會,并不罕見。患躁郁癥的人,既有躁動不安的征兆,又有郁郁寡歡的癥狀。當患有躁郁癥時,應該及時治療。
躁郁癥的病因與大腦中的化學物質不平衡有關,但是造成這種不平衡的原因至今尚不清楚。目前,關于此癥的起因有數個理論,它可能由極度壓力與緊張引起的。有些研究相信,在幼年時期的悲痛經驗,例如,喪失父母親或其他的童年創傷,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同時,也有證據顯示,在情緒動蕩不定的時期,患者細胞內的鈉濃度增加,當患者恢復后,鈉濃度也降至正常值。患者抑郁時,將耗盡腦部的單胺類。此癥還可能與遺傳有關,同時也受季節的影響,抑郁期多發生在秋冬季,緩和期在春天,而夏天則表現為狂躁型。
1、生化研究
當前最為流行的病因學假說認為單胺類物質與心境障礙的關系最為密切,這也是人們所了解最深的一個領域。大量的研究報道躁郁癥患者存在著包括去甲腎上腺素(NE)、5-羥色胺(5-HT)和多巴胺(DA)等單胺類物質水平和單胺類神經通路功能的異常改變。
2、神經內分泌
包括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軸、下丘腦-垂體-甲狀腺(HPT)軸等系統在內的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同心境(情感)的改變關系密切。
3、遺傳學
遺傳學因素在心境障礙的發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同雙相障礙的關系更為密切。家系調查發現雙相障礙患者的一級親屬中雙相障礙的發生率較正常人的一級親屬高8~18倍,而抑郁障礙的發生率較后者高2~11倍。
4、心理社會因素
心理社會因素在心境障礙,尤其抑郁障礙的發病過程中的起到不亞于遺傳因素重要作用。
5、神經影像學
神經影像研究包括結構影像研究和功能影像研究兩個部分,結構影像研究發現部分雙相I型(既有躁狂發作又有重性抑郁發作的雙相障礙)患者存在腦室擴大,但抑郁癥患者的腦室擴大不如前者明顯。
溫馨提示
躁郁癥在日常生活中要有充足的睡眠和有規律的生活,飲食中應包含蔬菜、水果、核果、種子、豆類。全麥等谷類是很好的選擇,但勿食用過多的面包。每周吃兩次白肉魚及火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