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是臨床上比較多發的骨科疾病之一,對于我們的健康損害很大,很多患者長期承受該疾病的困擾,拇外翻疾病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特有的癥狀,下面我們就提起看看拇外翻疾病的常見癥狀表現介紹。
拇外翻是指拇趾骨和第1跖骨關節傾斜超過15°。其臨床表現為腳部畸形和疼痛,嚴重時患者行走可受到影響。
拇外翻常在雙腳對稱出現,主要表現為腳部畸形和疼痛。其中,畸形表現為腳拇指外翻并向其他腳趾方向傾斜,而腳拇指根部的跖骨頭明顯突出。拇指向外偏移,擠壓第2趾,使第2趾抬高并位于拇趾之上,形成槌狀趾;畸形嚴重時,趾骨頭突出處可呈半球形。
趾骨頭突出部分,長期受鞋幫的擠壓、摩擦,使局部皮膚增厚、骨質增生,并可在該皮下產生滑囊。若滑囊紅腫發炎,則成為滑囊炎,患者疼痛更加明顯;第2、3趾骨頭的趾面皮膚因負擔加重,形成胼胝;第2趾近側跖骨肩關節處背側皮膚因與鞋幫摩擦可形成胼胝或雞眼;晚期,第1跖趾關節出現骨性關節炎,患者疼痛加劇、活動受限。
大腳趾與第2趾重疊,可使翹起腳趾的肌力變弱,表現為站立時無法維持平衡、彎曲,以至于無法和諧的完成各種動作,最后可引起腳底肌腱與筋膜僵硬、發炎及尖刺般的疼痛感。當整個腳底疼痛感加劇時,可導致患者無法穿鞋而使日常生活和行走都受到極大影響。
1、拇外翻即拇趾向外側傾斜。約有一半病人有遺傳史,家族中發病率較高,但有很多病人是由于年青時穿高跟鞋或穿鞋過小,過瘦造成的。拇外翻的癥狀會導致第一跖骨內翻,足掌前部增寬。足的負重點發生改變,足部常感疲勞。
2、拇外翻的癥狀表現為拇趾向外偏移,擠壓第二趾,使第二趾抬高,位于拇趾之上,形成槌狀趾。第二趾上方皮膚由于穿鞋的摩擦增厚,或形成潰瘍(潰瘍【譯】:是皮膚或黏膜表面組織的限局性缺損、潰爛,其表面常覆蓋有膿液、壞死組織或痂皮,愈后遺有瘢痕,可由感染、外傷、結節或腫瘤的破潰等所致。)。拇外翻患者的拇趾根部內側突出,皮膚增厚、壓痛。出現滑囊炎時局部腫脹、發紅,壓痛明顯。因足的負重點改變,足掌受壓,皮膚增厚、疼痛。
3、晚期的拇外翻的癥狀為第一跖趾關節出現骨性關節炎,活動受限,疼痛加重,行走受到影響。X線片顯示拇趾向外偏斜,第一、二跖骨間距增大。第一跖骨頭內側形成骨贅。晚期拇外翻患者的第一跖趾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周圍骨質有增生。
溫馨提示
拇外翻患者要適當增加戶外活動、鍛煉、盡量避免長期臥床休息。超體重的拇外翻患者宜控制飲食,增加活頁紙動,減輕體重,以利于減輕關節負重。蛋白質的攝入要有限度,食物中過高的蛋白質會促進鈣從體內排出。
【參考文獻:《骨科疾病診療指南》、《臨床疾病康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