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床表現 好發于成年人,有遺傳因素者,青年時即可發生,老年時,由于足內收力減弱,拇外翻常可加重。女性多于男性。
拇外翻癥狀最多為拇囊炎,疼痛,正常人拇趾長軸與第1跖骨長軸形成夾角,外形測量為15°~25°,稱為生理性拇外翻角。傾斜到什么程度才為拇外翻,并無固定標準。在臨床上應以拇外翻超過25°,擠壓第2趾,第1跖骨頭處有拇囊炎疼痛者,才可診斷為拇外翻。疼痛是主要的癥狀,也是治療的主要依據。疼痛主要來自第1跖骨頭內側,步行時疼痛加重,有些患者第2、3跖骨跖面的胼胝疼痛。值得注意的是畸形與疼痛并不成正比,有的畸形很明顯,但不痛,再者第2、3趾錘狀趾及其胼胝痛,也是重要體征。
2.分期 按照臨床表現、X線片改變與治療選擇不同,將拇外翻分為3期。
(1)早期(半脫位前期):拇趾輕度外翻畸形,拇囊炎輕微,疼痛不重,X線片顯示拇跖趾關節向外半脫位,不合并錘狀趾,此期可手法搬正,非手術治療。
(2)中期(半脫位期):拇趾明顯外翻畸形,拇囊炎疼痛較重,X線片可見拇趾近節基底,自跖骨頭向外側半脫位,因拇趾向外擠壓第2趾,該趾可發生錘狀趾畸形,以致跖骨頭下陷,并發跖骨頭部胼胝,此期手法雖可搬正,但不能鞏固。對于30~50歲婦女,跖趾關節外翻角在15°~25°之間,跖骨間角<12°,趾間關節角<15°,跖趾關節無退行性變,非手術治療無效者,適于McBride等軟組織手術。
(3)晚期(骨關節炎期):除拇囊炎疼痛外,跖趾關節腫脹疼痛,X線片可見跖趾關節有骨關節炎表現,此期手術治療適于骨與軟組織聯合手術。
拇趾外翻大于正常角度,X線片上拇跖趾關節半脫位與第1跖骨頭內側拇囊炎。第1跖骨內翻,錘狀趾及胼胝,并非每例所必有。在早期拇趾可被動搬至正常位置,后期因關節囊與肌肉攣縮,則不能被動搬回到正常位。并發拇跖趾骨關節炎時已為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