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息肉和息肉病
(一)胃息肉的內鏡和組織學表現
胃息肉較結腸息肉少見,一般無癥狀,檢查時偶然發現。胃鏡見到的胃息肉是黏膜向腔內限局性隆起,注氣后不消失??蓡蝹€或多個,大多數單個發生。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椹樣,少數呈分葉狀,或表面發紅、糜爛、出血,約一半息肉的直徑在0。5~1。0 mm之間,少數直徑小于2 cm。息肉呈圓形或橢圓形。
病理上將胃息肉分為3類
(1)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
(2)腺瘤性息肉。
(3)錯構瘤性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竇部及胃體下部,直徑常小于2 cm,有蒂或無蒂,一般無惡變傾向。有報道增生性息肉常伴發萎縮性胃炎。Kamiya追蹤56例(93處)增生性息肉5~12年,有2例有非典型增生的病理改變。張艷仙報道107例胃增生性息肉,其中23例伴2~3級非典型增生。
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竇部,有蒂或無蒂。息肉表面光滑或有細顆粒感似桑椹樣改變,多數息肉表面色澤較周圍黏膜紅。病理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
(二)伴有胃息肉的息肉病的內鏡和組織學表現
1、 家族性息肉病和Gardner綜合癥
常伴有上消化道腺瘤性息肉。胃內息肉可為腺瘤性的,也可為增生性的。胃底息肉多傾向于腺瘤性。內鏡下胃底息肉多呈圓形、無蒂、橘黃色,息肉直徑2~7 mm。十二指腸腺瘤樣息肉多位于降部,直徑5~22 mm,呈多發的、小的白色息肉。
2、 Cronkhite-Canada綜合征
是非遺傳性非先天性疾病,主要發生在老年,癥狀是胃腸道息肉伴皮膚黑斑、脫發、指甲萎縮等外胚層改變。內鏡所見息肉分布于全消化道,多呈彌漫散在分布,胃竇尤為明顯,多無蒂,直徑0。5~1。0 cm,表面光滑,質軟。組織學改變多類似于幼年性息肉,腺體囊性擴張,內含蛋白纖維液體及慢性水腫的炎癥固有層,無惡變傾向。
3、Peutz-Jeghers綜合征和Peutz-Jeghers息肉
又稱黑斑息肉綜合征,其特征為皮膚黏膜色素斑,胃腸道息肉和遺傳性。胃腸道息肉分布于全胃腸道,常見散在多發,少數單發,小的數毫米,大的數厘米,多有蒂或無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許多小葉狀突起,小葉間有深凹的裂溝。質地中等偏軟,組織學上屬錯構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