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抵抗是指正常數量的胰島素不足以產生對脂肪細胞,肌肉細胞和肝細胞的正常的胰島素響應的狀況.在脂肪細胞內,胰島素抗性導致儲存的甘油三酸酯的水解,進而提高血漿內自由脂肪酸的含量.在肌肉細胞內,胰島素抗性降低葡萄糖的吸收。
而在肝細胞內,降低葡萄糖的儲備,兩者共同導致血糖含量的提高.胰島素抗性引起的血漿中高胰島素和高糖含量經常導致代謝綜合征和2型糖尿病。
一、常規判斷
1、高血壓
血壓≥160/90毫米汞柱。
2、高脂血癥
三酰甘油(甘油三酯) ≥1、7毫摩爾/升和(或)HDL—C<0、9毫摩爾/升(男性)和<1、0毫摩爾/升(女性)。
3、中心性肥胖
如何檢測胰島素抵抗? 腰-臀比>0、90(男性)和>0、85(女性)和(或)體重指數(BMI)>33公斤/米2。
4、微量白蛋白尿
尿蛋白排泄率≥20微克/分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20毫克/克,若病人有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或空腹葡萄糖受損或胰島素抵抗。
伴有以上2項或2項以上異常即可以診斷為代謝綜合癥(胰島素抵抗綜合癥)。
二、ATPⅢ的胰島素抵抗診斷標準
1、腹部肥胖
男性腰圍>102厘米,女性>88厘米。
2、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1、70毫摩爾/升。
3、高密度脂蛋白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1、036毫摩爾/升(男性)和<1、295毫摩爾/升(女性)。
4、高血壓
高血壓≥130/85毫米汞柱。
5、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6、1毫摩爾/升。
三、中醫診斷
1、痰濕淤阻型
相當于西醫的高脂血癥(肥胖癥脂肪過厚,包裹了胰島細胞,使胰腺功能無法正常發揮功能,),中醫認為痰濕、淤阻是因為飲食肥、甘厚味,生濕生痰,痰濕凝聚,阻塞臟臟。
影響水谷精微的氣化和轉運,血中糖乃水谷精微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痰濕凝阻可以導致血糖持續不降,甚至查胰島素分泌其指標正常或偏高,即使用大量胰島素注射,配合口服降糖藥物,包括文迪雅等解決胰島素抵抗的藥物聯合使用,血糖仍居高不下。
2、脾腎氣虛型
脾主氣、運化水谷之精微,腎主陽、統領一身之陽氣,脾腎氣虛、陽氣運化無力,水谷精微難以四布,代謝之痰濕無力氣化,導致氣血不運、痰濕停阻,血糖居高不下。臨床上多見大量胰島素注射,血糖值較高,難以下降,病人形體相對偏瘦,血脂升高不顯著。
四、根據胰島素劑量反應曲線判斷
1、單純曲線右移
表示胰島素的效應器官對胰島素敏感性減低,需要增加胰島素的劑量才能達到最大反應。
2、單純曲線高度降低
增加胰島素的劑量也不能達到最大的反應高度,這提示靶器官對胰島素的反應性降低。
3、同時伴有曲線右移及曲線最大高度的降低
表明胰島素敏感性和反應性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