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見于青壯年,好發于下肢。患肢呈現一時性或持續性蒼白、發紺、有灼熱及刺痛,病肢下垂時皮色變紅,上舉時變白,繼之足趾麻木,小腿肌肉疼痛,行走時激發,休息時消失;小腿部常發生淺表性靜脈炎和水腫。
一、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臨床分期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見于男性吸煙者。一般起病于40-55歲,按照病程的進展和病情的輕重,臨床可以分為三期。
1.局部缺血期
主要表現為患肢蒼白、發涼、酸脹乏力和感覺異常,出現輕度間歇性跛行,也可能反復出現游走性淺靜脈炎癥狀,表淺靜脈發紅,呈條索狀,并有壓痛。
2.營養障礙期
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跛行距離縮短,患者在靜息狀態出現持續的患肢疼痛,夜間劇烈。患肢皮膚溫度明顯下降,出現蒼白、潮紅甚至發紺,并伴有營養障礙如干燥、脫屑、脫毛和指/趾甲增厚變形、肌肉萎縮等。
3.組織壞死期
為病情的晚期,主要表現是患肢肢端的發黑、干癟、出現潰瘍甚至干性壞疽。此時患者的靜息痛明顯,如同時并發感染,干性壞疽可轉為濕性壞疽,嚴重者可以出現中毒癥狀而危及生命
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臨床特點
患肢缺血,疼痛,間歇性跛行,受累動脈博動減弱或消失,伴有游走性血栓性淺表靜脈炎,嚴重者可有肢端潰瘍或壞死,好發于男性青壯年,女性少見,多在寒冷季節發病,病程遷延,病變常從下肢肢端開始,以后逐漸向足部,小腿發展,單獨發生在上肢者很少見,累及腦,心,腎等部位者更少見。
1.多見于20~40歲的男性吸煙者,絕大多數為下肢受累。
2.起病時肢端發涼,怕冷,麻木,酸痛,繼而出現間歇性跛行,最后發展為靜息痛,尤以夜間為甚。
3.肢端皮膚呈紫紅或蒼白,皮溫降低,皮膚干燥,小腿肌肉萎縮,趾或足發生潰瘍及干性壞疽,可伴有游走性淺靜脈炎,足背動脈和(或)脛后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肢體位置試驗陽性,即平臥抬高患肢時肢體末端蒼白,下垂時潮紅或紫紺。
4.免疫球蛋白增高,抗動脈抗體陽性,有助診斷,肢體節段性測壓,動脈波形分析,經皮氧分壓測定,皮溫測定,肢體紅外線熱圖像檢查,有助于判斷閉塞的部位及病變程度,動脈造影顯示病變呈節段性分布,受累段狹窄或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