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管炎是一種較頑固的血管疾病,全稱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并不是血管壁本身的一種炎癥表現。早期患者常常表現為肢端涼麻、皮色蒼白或紫紺。因脈管炎發病較為隱匿,進展緩慢,呈周期性發作,一般經過2至3年才能被發現,因此導致無法及時治療加重病情。那么,脈管炎患者臨床有何癥狀表現?
常見的脈管炎臨床癥狀
1、疼痛
早期病人在一定的速度下行走一定的路程感到小腿或腳掌酸困、疼痛,被迫休息或慢走才能緩解,后期出現持續疼痛,尤其以夜間為重,形成靜息痛,常使病人抱膝而坐。脈管炎的癥狀可出現局部熱感,冷感或者癢感。對于長期臥床的病人,治療后有排便增多,無痛性腹瀉癥狀。
2、皮膚色澤改變
因動脈缺血使皮色異常蒼白,由于淺靜脈張力減低,皮膚在蒼白的基礎上也會出現潮紅或青紫,肢體下垂時更為明顯。
3、發涼和感覺異常
患肢發涼、怕冷,對寒冷十分敏感,尤其以指(趾)端最為明顯,因神經末稍受缺血的影響,患肢可出現疼痛感、針刺感、麻木感、燒灼感等異常感覺。
對于脈管炎的癥狀發展過程,臨床上按肢體缺血程度,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
局部缺血期,患肢麻木、發涼、怕冷,輕度間歇性跛行,短暫休息后可緩解。檢查發現患肢皮膚溫度稍低,色澤較蒼白,足背或脛后動脈搏動減弱,可反復出現游走性淺靜脈炎,引起缺血的原因,功能性因素(痙攣)大于器質性(閉塞)。
第二期
營養障礙期,上述癥狀日益加重,間歇性跛行距離愈來愈縮短,直至出現持續性靜息痛,夜間更劇烈。患肢皮膚溫度顯著降低,明顯蒼白,或出現紫斑。皮膚干燥、無汗、趾(指)甲增厚變形,小腿肌萎縮,足背動脈和脛后動脈搏動消失,此期動脈病變已以器質性變化為主,肢體依靠側支循環而保持存活。作腰交感神經阻滯試驗,仍可出現皮膚溫度升高,但不能到達正常水平。
第三期
壞死期,癥狀繼續加重,患肢趾(指)端發黑、干癟、壞疽、潰瘍形成。疼痛劇烈且呈持續性,迫使病人日夜屈膝撫足而坐,或借助下垂肢體以減輕疼痛,肢體伴有明顯腫脹。病人因疼痛而不能入睡,消瘦、貧血,如果繼發感染后,干性壞疽變成濕性壞疽,出現高熱、煩躁等全身毒血癥癥狀。
以上內容就是對脈管炎患者臨床有何癥狀表現的解答。了解脈管炎癥狀有助于我們日后對脈管炎的預防與治療,保證身體健康。脈管炎一經發現必須及早治療,選對專科,及時規范系統治療,控制病情發展是十分重要的,避免出現脈管炎晚期癥狀引起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