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跛行 并非缺鈣
缺鈣是兒童常見病癥,但小兒跛行不一定是缺鈣引起的。缺鈣引起骨骼發育異常,是兒童跛行的常見原因,這是眾所周知的醫學常識。正是這種醫學常識,使得對醫學知識略知一二的年輕父母陷入誤區,也使不少的兒童成為受害者。殊不知,兒童跛行,原因多多。作為家長,小兒經過補鈣等治療不見好轉,應考慮其他原因,不能一意孤行。比如說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簡稱小兒先髖)即是常見原因之一。
小兒先髖,顧名思義,是一種先天性疾病。女孩多見,男孩亦可發病。多數學者認為是由于髖關節發育不良和產后因素(如寒冷地區習慣用棉布包裹嬰兒雙腿于伸直位)等使股骨頭脫離了正常位置。
小兒先髖 盡早發現
隨著醫學的發展和對該病的重視,大多數醫院的產科醫生在產后立即對嬰兒進行體檢以排除該病。盡管如此,仍然有不少患兒漏診,并因沒有得到及時治療而留下不同程度的殘疾,特別是在農村和經濟落后地區。由于小兒先髖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因此早發現極為重要。這就要求年輕家長們平時多多細心觀察小兒的舉止,若發現下列情況:1.一側下肢活動少,蹬踩力量小于另一側;2.雙側大腿內側皮膚皺折不對稱,患側皮紋較健側深陷;3.為患兒洗澡或更換尿布時,在髖關節部位可聞及彈響聲;4.雙下肢不等長;5.患兒行走步態跛(單側髖脫位)或搖擺,即所謂“鴨步”(雙側髖脫位),臀部扁而寬,會陰部增寬,臀部后聳。應引起密切注意并高度懷疑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可能,及時到醫院就診治療。X線檢查即可確診。
治療越早 效果越好
小兒先髖的治療越早,方法越簡單,患兒痛苦越小,效果越好,合并癥越少。總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不過,醫生早期診斷還要靠患兒父母加強保健意識,早期發現,盡早就診。根據不同年齡,采用不同的方法。根據我國小兒矯形外科醫師的經驗,3歲以內的患兒主要采用非手術治療,即閉合復位后用外固定支具或石膏穩定復位后的髖關節。若在嬰兒期發現,無需手法復位,只應用簡單的柔軟支架如外展尿枕,保持雙髖關節屈曲、外展位置,6~8周即可治愈。3歲以上的患兒主要采用手術治療。因此,年輕的父母們愛護孩子不僅要注重他們的飲食、起居,而且更要觀察他們的一舉一動,便于早期發現。嬰幼兒睡覺時應用尿枕保持雙髖外展雙下肢分開 位置,切忌用棉布包裹雙下肢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