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髖關節脫位(也稱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是由于股骨頭及髖臼都沒有發育成熟,所以股骨頭不能正常的位于髖臼中心。我國發病率約為0.38%,個別地區會更高,女性約是男性的4-6倍,單側發病多于雙側,冬季出生的嬰兒其發生率明顯增高。
先天性髖脫位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有遺傳因素、解剖因素、髖臼發育異常、韌帶松弛、機械因素等。
有這種問題的孩子會有什么表現?會痛嗎?會哭嗎?
大部分孩子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這樣的問題了。可以表現為:孩子的雙腿不等長,雙髖關節外展受限,家長會發現換尿布的時候兩腿分不開或患肢分不開,患肢的活動度比正常肢體差,就是說解開包裹后患肢喜歡屈曲,正常肢體則喜歡伸直;也有的家長會感覺到孩子的腰、髖部有彈響聲,也可發現患兒臀紋、腿紋不對稱。這些表現只要家長仔細觀察是不難發現的。這種疾病因為是胚胎發育期間的問題,所以不會痛,很少有孩子哭鬧的現象。
怎樣能夠確定診斷?
除了觀察上述體征以外,主要還是拍骨盆X光片,如髖臼指數增大,關節間隙增寬,股骨頭位于臼窩的外上方,股骨頭發育小的情況。
用什么樣的方法治療這種疾病?
根據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發育程度及髖關節脫位的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保守治療是選用支具治療。如:連衣挽具、蛙式外展支具、蛙式支架、行走支具等等。
出生后1-6個月多選用連衣挽具治療,因為此時小兒髖關節比較松弛,脫位程度也不嚴重,利用自身的重量調整好位置,慢慢達到自然復位,經6個月左右時間的觀察,大部分患兒能達到較滿意的治療效果。
6個月-1歲半的患兒,如脫位不嚴重的或經連衣挽具治療還沒有達到滿意效果的,可以穿用蛙式外展支具。脫位比較嚴重的患兒,內收肌緊張特別明顯的,可以選擇在全麻下行內收肌松解手術(屬小手術),再行閉合復位蛙式支架固定,一般需要固定5-6個月再更換行走支具。
行走支具穿戴時間也是根據患兒髖臼及股骨頭發育的情況,來決定解除支具治療,一般需要6-12個月。
手術治療:保守治療失敗的或已經會行走的1歲半以上的患兒就應考慮施行手術治療。
手術的基本方法是切開關節,行骨盆截骨,加深髖關節窩,使股骨頭能夠充分容納于髖臼窩內,緊縮縫合關節囊。術后需石膏褲外固定,一個半月拆除石膏后需要充分的康復訓練及使用行走支具恢復關節功能。
如果治療不及時,有什么危害?
此病如果發現過晚或因種種原因沒有及時治療,可出現跛行,雙髖脫位可出現“鴨步”,晚期可出現骨性關節炎,影響走路。
手術治療:年齡越小越好,最晚不超過7-8歲。因為年齡越大,手術后關節功能的恢復越困難,而且手術失敗率也高,二次手術的幾率很大。
關于股骨頭壞死的問題不少學者證實,閉合復位保守治療會有股骨頭壞死情況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股骨頭復位后承受的壓力過大造成的。需要說明的是,因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本身就有股骨頭發育不良、生長緩慢的問題,此種情況更需要與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區別開。
因此,先天性髖脫位的患兒一定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股骨頭壞死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