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器皰疹(genital herpes)是由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感染泌尿生殖器及肛周皮膚粘膜而引起的性傳播疾病,經常呈慢性反復發作的過程,至今尚無根除該病毒的方法,但正確治療均能臨床治愈。診斷本病一般不困難。現據我國CDC指南編寫該文,供廣大朋友參考。
一、診斷依據
1. 流行病學史
有非婚性接觸史或配偶感染史。
2.臨床表現
(1)原發性生殖器皰疹:第一次感染HSV而出現癥狀者為原發性生殖器皰疹。潛伏期平均6天。
其特點是皮損嚴重,常出現全身癥狀。表現為外陰多發性紅斑、丘疹、水皰,2-4天后破潰形成糜爛或潰瘍,自覺疼痛、瘙癢、燒灼感,常伴發熱、頭痛、肌痛、全身不適或乏力等全身癥狀。可有尿道炎、膀胱炎或子宮頸炎等表現。可伴有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壓痛,但不化膿及破潰。病程多持續2-3周,
部分患者即往有過HSV-1感染(主要為口唇或顏面皰疹),又再次感染HSV-2而出現生殖器皰疹的初次發作,為非原發的初發生殖器皰疹。與上述的原發性生殖器皰疹相比,自覺癥狀較輕,皮損較局限,病程較短,全身癥狀較少見,腹股溝淋巴結多不腫大。
(2)復發性生殖器皰疹
首次發作多出現在原發感染后1-4個月。復發頻率的個體差異較大,平均每年3-4次,頻繁者每年10余次甚至數十次。多在發疹前數小時至5d有前驅癥狀,表現為局部瘙癢、燒灼感、刺痛、隱痛、麻木感和會陰墜脹感等。皮損數目較少,自覺癥狀為局部輕微疼痛、瘙癢、燒灼感,全身癥狀較少見,多無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發作時病程常為6-10d,皮損多在4-5d內愈合。
(3)亞臨床感染
指無臨床癥狀和體征的HSV感染。亞臨床感染雖無癥狀和體征,但存在無癥狀排毒,可有傳染性。
(4)不典型或未識別的生殖器皰疹
許多被認為是無癥狀的感染者并非真的無癥狀,只是癥狀未被識別而已。不典型損害可分為非特異性紅斑、裂隙、硬結、毛囊炎、皮膚擦破、包皮紅腫滲液等。
(5)特殊類型的生殖器皰疹
①皰疹性子宮頸炎 子宮頸HSV感染可表現為粘液膿性子宮頸炎。表現為子宮頸充血及脆性增加、糜爛,甚至壞死。
②皰疹性直腸炎 多見于男性同性戀者,起病急,表現為肛門部疼痛、里急后重、便秘和直腸粘液血性分泌物,常伴發熱、全身不適、肌痛。約半數患者肛周有水皰或潰瘍。
(6)新生兒皰疹
原發性皰疹發生胎兒感染的危險性大大高于復發性皰疹。原發性皰疹與流產、早產、子宮內發育遲緩、低出生體重有關,甚至可引起死胎。在妊娠早期感染的孕婦中,分娩的嬰兒常有先天性畸形和腦鈣化等,患兒常智力低下。
新生兒皰疹分為局限型,中樞神經系統型和播散型,多見于早產兒,出生時很少有癥狀,常發生于出生后3-28天,侵犯皮膚粘膜、內臟和中樞神經系統。表現為發熱、昏睡、吃奶時無力、抽搐或發生皮損,可出現結膜炎、角膜炎,有時伴有黃膽、發紺、呼吸困難、循環衰竭以致死亡。新生兒皰疹病情兇險,病死率可高達50%以上,能幸運存活者也常留下后遺癥。
(7)并發癥
少見,與HSV的局部蔓延和血行播散有關。主要有以下幾類。①中樞神經系統并發癥:包括無菌性腦膜炎、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橫斷性脊髓炎和骶神經根病。②播散性HSV感染:包括播散性皮膚感染、皰疹性腦膜炎、肝炎、肺炎等。③HSV局部蔓延:引起盆腔炎、附件炎、無菌性前列腺炎。
3.實驗室檢查
(1)病毒培養 此法是生殖器皰疹實驗室診斷的“金標準”,敏感性和特異性好,但對實驗室條件的要求較高,也較費時,一般的醫療機構無法檢測。
(2)抗原檢測 用免疫學方法檢測HSV,包括免疫熒光試驗、免疫酶染色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3)核酸和基因檢測 聚合酶鏈反應(PCR)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好,并可同時對HSV進行分型,但應在獲得國家衛生主管機構認定的實驗室進行。型特異性血清學診斷方法(蛋白印跡和部分ELISA試驗) 采用HSV的糖蛋白G為抗原,可敏感特異的檢測并區分兩型HSV血清抗體。但不同試劑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差別很大,因此結果需結合臨床綜合分析。
二、診斷分類
(1)臨床診斷病例:符合生殖器皰疹的臨床表現,有或無流行病學依據。
(2)確診病例:除符合臨床診斷病例要求和實驗室檢查中3項中任一項。
三、鑒別診斷
(1)硬下疳:多為單個圓形潰瘍,周邊稍隆起,質硬,無疼痛,伴無痛性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暗視野顯微鏡檢查可見梅毒螺旋體,梅毒血清學試驗多陽性。
(2)軟下疳:潰瘍較深,邊緣不整體,表面分泌物多,周圍可有衛星狀病變,常伴化膿性腹股溝淋巴結炎,涂片顯微鏡檢查和細菌培養可檢出杜克雷嗜血桿菌。
(3)貝赫切特綜合征(白塞病):生殖器潰瘍大而深,持續時間長,可伴皮膚結節性紅斑、毛囊炎,常伴眼色素膜炎和頭痛、頭暈、精神異常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
(4)其他皮膚病:生殖器部位的帶狀皰疹、接觸性皮炎、固定性藥疹、膿皮病、Reiter病、念珠菌病等皮膚病,皮損有時與生殖器皰疹相似,可從病史、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等方面來加以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