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惡性骨腫瘤是來自骨骼系統本身的惡性腫瘤,以骨肉瘤最為多見,多發于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臨床表現常為明顯的局部癥狀(疼痛、腫脹及功能受限),繼之而來的是全身性的惡病質表現。采取以手術為主的聯合治療方法。該病預后較差,病人身心痛苦。護理主要在于幫助病人減輕軀體疼痛、克服悲觀失望情緒、正視現實,使其能配合治療。常見護理問題包括:①焦慮;②恐懼;③軀體移動障礙;④自理缺陷;⑤營養不足;⑥自我形象紊亂;⑦疼痛;⑧有皮膚受損的危險;⑨潛在并發癥--傷口大出血;⑩知識缺乏:腫瘤局部護理知識。
一、焦慮
二、恐懼
三、軀體移動障礙
四、自理缺陷
以上一~四均參照"骨科病人一般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容。
五、營養不足
相關因素
1 惡病質。
2 食欲不振。
主要表現
1 消瘦、乏力。
2 體重低于標準體重的20%。
3 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血清鐵低于正常。
護理目標
1 病人能攝入足夠的營養食物。
2 病人營養狀態有所改善。
護理措施
1 向病人及其家屬說明足夠的營養對機體的重要性,強調營養在腫瘤治療過程中的作用。
2 盡量選擇適合病人口味且營養豐富的食品。
3 鼓勵少食多餐,注意就餐環境。
4 遵醫囑使用靜脈營養支持療法。
重點評價
1 病人營養狀況是否改善。
2 改善病人營養狀況的護理措施是否適合于個體。
六、自我形象紊亂
參照"截肢術后病人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容。
七、疼痛
相關因素:惡性腫瘤組織局部浸潤,刺激神經末梢。
主要表現:腫瘤局部劇烈、持久、夜間加重的疼痛。
護理目標:病人疼痛得到控制。
護理措施
1 向病人及其家屬說明疼痛是惡性骨腫瘤的主要表現,消除病灶(手術截除)是首選解痛方法;對癥處理應與醫師配合,才能充分發揮療效。
2 了解疼痛性質、程度、發作持續時間,以便及早、足量、準確地使用止痛藥。
3 避免誘發因素。
(1)腫瘤局部制動:①在脊柱腫瘤部位墊枕,維持脊柱生理彎曲;翻身時保護局部,防止扭轉。②病人避免下肢腫瘤下地負重;預防跌倒致病理性骨折而使疼痛加劇。
(2)在搬動病人及更換床單時,均應避免對腫瘤局部的觸碰。
4 遵醫囑使用止痛藥,一般在疼痛發作初期即需應用,常用三階梯止痛藥:
(1)第一階梯止痛藥:為非鴉片類制劑,如阿司匹林、雙氯滅痛、撲熱息痛等。
(2)第二階梯止痛藥:為弱鴉片類制劑,如可待因、強痛定等。
(3)第三階梯止痛藥:為強鴉片類制劑,如嗎啡、度冷丁等。
5 運用方便易行的自控鎮痛裝置鎮痛:由麻醉師設定止痛藥物與劑量,病人根據疼痛程度調節藥量。
6 關心體貼病人,給予心理支持及生活照顧,增加舒適感。
重點評價
1 病人疼痛是否得到控制。
2 病人疼痛的誘發因素是否消除。
八、有皮膚受損的危險
參照"骨科病人一般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容。
九、潛在并發癥--傷口大出血
相關因素
1 瘤體破裂。
2 截肢術后。
主要表現
1 瘤體局部高度腫脹、血管怒張。
2 腫瘤肢體離斷術后殘端感染、碰傷等。
護理目標
1 病人未出現大出血。
2 病人出現大出血時得到了及時搶救。
護理措施
1 向病人及其家屬說明瘤體自破、截肢切面大出血的可能性,使其心中有數,一旦發生大出血,則能配合醫師緊急處理。
2 床旁備止血帶與砂袋。
3 避免有瘤體的肢體著地、觸碰,尤其是對于瘤體大、局部腫脹厲害、血管高度怒張的病人應在床旁交接班,并備血急用。
4 行離斷術病人的護理措施參照"截肢術后病人標準護理計劃"中的相關內容。
重點評價
1 病人瘤體、截肢殘端未出現大出血。
2 病人上述部位一旦出現大出血,能得到緊急處理。
十、知識缺乏:腫瘤局部護理知識
相關因素
1 未接受專業知識教育。
2 病人角色缺如。
3 病人角色增強。
主要表現
1 自行外敷藥物。
2 否認診斷,自行處理病變部位。
護理目標
1 病人及其家屬了解局部護理知識。
2 病人及其家屬配合局部護理。
護理措施
1 向病人及其家屬說明腫瘤局部護理的重要性:延緩腫瘤擴散。
2 對腫瘤局部不能用力擠壓、按摩、熱敷和理療,以防止腫瘤細胞擴散。
3 對腫瘤局部不能自涂藥油、外敷及作用刺激性藥膏等,以防止對腫瘤局部的刺激。
4 腫瘤局部避免受壓、觸碰,以防出血。
重點評價
1 病人及其家屬是否了解腫瘤的局部護理。
2 病人是否配合進行腫瘤局部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