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廣州一名七旬老人突然猝死在股票大廳。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老人的健康問題更應得以重視和關注。事實上,由于情緒激動而引發的暴病暴斃現象,這樣的例子時有發生。醫學研究表明,情緒與免疫機能是一對“孿生兄弟”。經常發愁、激動的人群容易引起免疫功能下降,機體的殺傷力、吞噬病原微生物和炎細胞的能力也會相對削弱,讓疾病有機可乘。
“氣”出來的糖尿病
醫學資料顯示,因心理因素而發病的糖尿病患者占總體人數的60%以上,如產生暴怒、焦慮、恐懼、悲傷等激動的情緒,使得血糖濃度升高,引起機體代謝功能紊亂。此外,高血糖促使其胰腺分泌胰島素,使得疲乏的胰腺進一步受傷,從而使糖尿病者病情加重。
根據《健康周刊》——當心“氣”出糖尿病一文指出,不良情緒對老年人的影響更大。當出現激動的情緒時,交感神經會直接抑制胰島素分泌,可能引起胰島β細胞的功能障礙,使胰島素分泌不足的傾向被最終固定,進而導致糖尿病。
“壞”脾氣導致高血壓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不良的情緒可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而高血壓有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更是人類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當老年人受到嚴重精神創傷,出現憤怒、焦慮、仇恨等激動情緒時,很可能誘發血壓突然升高,嚴重可引發腦卒中、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心肌梗塞、猝死等。
高度焦慮誘發心臟病
心臟病患者以老年人居多,其典型的表現為胸悶、氣急、疲憊無力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許多醫學研究發現,高度焦慮的人出現心絞痛發病率為低焦慮者的2倍。而許多的冠心病患者,就是由于不良情緒的刺激而出現心絞痛和心肌梗死,導致突然死亡。
對此,天津老年學學會會長王輝指出,老年人要避免過于激動,保持心態平和,不因為小事而發脾氣,切忌大怒、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