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至今并不十分明了,目前大多認為其是人體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可視為一種慢性的綜合征,表現為外周關節的非特異性炎癥。類風濕性關節炎按臨床表現可分為四型,即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重疊類濕性關節炎。四種類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在臨床上又可分成幾類,各有其臨床特征。
1、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典型類風濕或多關節炎型
(1)晨僵
(2)關節腫脹,疼痛,反復發作。
(3)多個關節受累,單關節炎少見。
(4)對稱性關節受累,不同關節間癥狀轉移,間隔期在1個月以上。
(5)關節炎癥有相互制約現象。
(6)病程可持續幾個月以至達數十年之久。
(7)關節周圍組織病變及并發癥,例如,類風濕性皮下結節,關節附近肌肉萎縮,肌無力,關節周圍的組織受累,骨受累,肩手綜合征及下肢與踩部水腫等。
2、不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不典型類風濕
(1)發熱型類風濕。以高熱為主的類風濕發熱,由感冒、外傷等因素引發,表現為不規則間歇性的特征。發熱時,溫度多半在38℃―40℃以上,有的高達42℃,一日溫差可有較大波動,發熱時伴有畏寒、皮疹、關節酸痛的癥狀。發熱一般持續2―8小時驟然下降,伴有出汗、乏力、食欲減退、消瘦、貧血的癥狀。以低熱為主的類風濕癥狀極不典型,往往被誤診為結核或潛伏性風濕病。病人體溫多在37.3℃―38℃之間,很少超過38℃。全身癥狀多,表現為明顯乏力、易累、倦怠、多汗、晨僵、關節腫脹、疼痛等癥。
(2)單關節炎、膝、踝單關節開始發病,病變始終局限于1個關節,以后反復發作,緩解與加重緩慢交替。常伴有其他關節痛,但不腫,病程可持續1年至數年。
(3)少關節炎2―3個關節上,好發于腕、踝、膝、跖、髓等關節。關節癥狀較輕,發展較緩慢,有較長時期的緩解期。
(4)反復發作性風濕病。其特征為發作呈周期性,每次發作持續數小時、數日乃至2―3周,自行消退,關節疼痛劇烈,多由勞累、飲酒、失眠所誘發。
(5)干性關節炎、攣縮為主要表現,關節腫脹不明顯,劇烈疼痛或反而無痛,但關節破壞及增生發展迅速,數月至1―2年內可使關節毀損變形,發展成殘廢。
(6)內臟型,其特點是當內臟癥狀突出時,關節痛的炎癥表現一般是中等度的,有時輕微,或退居次要地位??杀憩F為心臟損害,類風濕性血管炎,肺、腎損害,關節淋巴結病,關節肝脾綜合征,神經精神和內分泌系統損害,眼、消化系統、血液系統損害及其他。
3、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
(1)長期高熱為主要表現。
(2)多關節炎型類風濕。
(3)單關節炎。
(4)少關節炎。
4、重疊類風濕性關節炎
(1)類風濕重疊風濕病,可伴有明顯心臟損害的表現與心力衰竭。
(2)類風濕重疊系統性紅斑狼瘡。
(3)類風濕重疊瑞特綜合征。
溫馨提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冬季要避免受風、受潮、受寒。大部分患者發病前或疾病復發前都有受涼、受潮等病史,因此這些因素在本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春季雨水較多,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不要貪涼、空調不能直吹、不要暴飲冷飲等,冬季要防止受風寒侵襲,注意保暖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