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神經瘤是我國常見的疾病之一,在我國其發病率居高不下。一般來說,聽神經瘤的臨床癥狀并不是十分的典型,當然也不是十分的明顯,特別是在早期,當臨床癥狀明顯時,病變已屬嚴重。從而容易對聽神經瘤患者造成健康的損害,不過,幸而在現代醫學的背景之下,聽神經瘤的治療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所以,得了聽神經瘤的癥狀不用愁,讓權威專家講述關于聽神經瘤疾病的一些相關常識:
聽神經鞘瘤占顱內腫瘤的7.79%~10.64%,占顱內神經鞘瘤的93.1%,占橋小腦角腫瘤的72.2%,發病年齡多在30~60歲,20歲以下者少見。女略多于男。絕大多數為單側,雙側者多為神經纖維瘤病。
1、面神經麻痹
術中若能找到面神經的斷端,就進行斷端吻合(用組織粘合劑);反之,要進行面神經- 舌下神經吻合。
2、腦脊液漏
腦脊液切口漏通常的原因為手術縫合不嚴,放置引流管處留置線縫合不深密所致;一般通過加強縫合1、2 針,延遲拆線及加壓包扎等處理即可避免。腦脊液耳鼻漏則為乳突氣房開放后封閉不嚴的結果,乳突氣房的封閉應先刮除氣房內的黏膜,然后用小塊筋膜和骨蠟封閉。迷路入路手術時必須要讓軟組織填塞到乳突腔內開放的氣房及鼓竇入口處;乙狀竇后入路時,要注意磨去內聽道后唇時損傷的硬腦膜,此為通向腦脊液的門戶,內聽道壁磨除時氣房開放較困難,可輔以30°角內窺鏡檢查,發現深在的氣房,避免腦脊液漏發生。腦脊液耳鼻漏一般通過再次手術修補和糾正貧血后治愈。
3、顱內血腫
術后血腫形成主要與術中止血不徹底、術后病人清醒時間過早、術后血壓升高等原因有關,年齡也是重要因素。在關閉術腔前一定要仔細檢查是否出血,確認無出血、無滲血后再關閉術腔。術后不要讓病人立刻清醒,要保持鎮靜狀態12 h 左右為宜。對術后有顱內壓增高征象者,排除麻醉因素影響后、術后意識恢復較慢的,應及時行CT 檢查,發現血腫,盡快手術,可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術后48 h 之內是有無出血的關鍵時期,臨床上要嚴密觀察。
4、后組顱神經麻痹
后組顱神經麻痹發生率不高,都為大腫瘤伴發。出現的可能原因為腦干長期受壓移位,供應血管壁張力增高,減壓后暫時失去調節能力,發生腦干缺血或水腫。因此,對術前已存在或考慮術后可能出現麻痹癥狀者,應延遲至患者完全清醒后拔除氣管插管,并早期放置胃管,以避免嘔吐物或飲食嗆咳進入氣管,引起肺部感染。有人認為術中出現低血壓可能容易發生術后球麻痹。而后組顱神經麻痹除非神經離斷或損傷嚴重之外,一般恢復良好。
5、腦膜炎
術后細菌性腦膜炎考慮為術中污染引起,其原因可能與術中無菌操作不嚴格、手術時間比較長有關,一般認為無菌性腦膜炎與術中使用骨蠟填塞開放的乳突氣房有關。
6、聽力保留
聽力保留有賴于內聽動脈、耳蝸結構和聽神經的正常,聽力能否保留與術前聽力、腫瘤生長部位、腫瘤大小、術式選擇和術中監測等多種因素有關,是目前尚在探索的問題。
平時生活中有很多可以保護我們健康的方法,但是也有很多可以危害我們的因素,我們要避開這些致病因素,找出保護我們健康的方法。任何疾病都有保健的方法,能夠使患者在治療后有一個恢復的過程,患者必須知道這種方法,不然治療效果就會打折扣。這種疾病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疾病,對人們的健康威脅已經很大,所以我們要做好疾病的保健與治療,幫助患者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