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在已能準確,及時地診斷胎死宮內,減少了母親并發癥的發生,結合正規的產前監護,可使預防胎兒死亡也成為可能,確認胎兒在宮內有瀕死的危險,于妊娠晚期給予恰當及時的產科干預,及新生兒搶救設施的完備,均可降低胎兒宮內死亡率,因為死胎的85%是由胎兒致死畸形及缺氧所造成的,所以這是預測評估的關鍵所在。
預防死胎現象出現的措施:
一、母親的病史
仔細了解孕婦的病史,依據孕婦醫療與社會,經濟地位的調查,分成高危,低危人群,其胎兒宮內死亡率分別為5.4%和1.3%,因此,加強對高危孕婦的監護,也可減少一部分胎兒死亡。
二、胎動
是一種最簡單,經濟,方便的監護手段,可由孕婦自行監測,如果12h胎動少于10次或每天減少超過50%,應考慮胎兒宮內窘迫,在高危妊娠時,胎盤功能下降在胎心率改變之前即可引起胎動減少(須排除鎮靜劑或硫酸鎂等藥物所致),若發現胎兒活動急劇增加后又停止,往往提示胎兒宮內急性缺氧而死亡,多因臍帶受壓,胎盤早剝所造成。
三、妊娠圖
用妊娠圖來觀察胎兒宮內生長情況,通過動態觀察孕婦體重,腹圍,宮高等指標,及時發現胎兒的發育異常,如IUGR,畸形兒,羊水過多/過少等,一般于孕16周起開始紀錄,若在正常值范圍內逐漸增長,說明胎兒發育正常,84%~86%可娩出正常體重兒,若參數連續2或3次在警戒區內停止不變,增長過緩或過快,均提示有胎兒異常,需進一步進行超聲或生化檢查。
四、生化檢查
1、母尿中雌三醇(E3)
在孕期持續升高,但在胎兒死亡24~48h內開始下降,因為大部分E3的前驅物脫氫表雄酮硫酸鹽和16-羥脫氫表雄甾酮硫酸鹽來源于有功能的胎腎和胎肝,如果連續多次測定24hE3含量<10~12mg,或急劇減少35%,提示胎盤功能減退,圍生兒死亡率增加;E3<6mg或急劇減少50%以上,則提示胎盤功能顯著減退,胎兒可能已經死亡。
2、激素測定
激素的測定與孕周密切相關,且最好給予連續測定以提高預測的準確性,但在9周之后,B超比激素更能準確預測妊娠結局,此外,AFP與hCG結合B超可初步篩選一些染色體異常及神經系統缺陷等先天畸型。
3、羊水檢查
對高齡,有畸形兒分娩史,遺傳性疾病家族史,血清篩選異常等高危孕婦于16~20周進行羊水檢查排除染色體畸形。
超聲評估,超聲檢查是產前監護的重要方法,它可對胎兒的解剖結構,生長發育及血流動力學進行評估,若發現異常能及早給予產科干預,從而降低死胎的發生,除了目前常用的超聲顯像法(B超),M型診斷法(檢查胎兒心臟結構),多普勒血流顯像及新的多普勒能量顯像,胎兒容積顯像,三維顯像,組織諧波顯像,多普勒組織顯像等,使胎兒的絕大多數畸形及發育狀況均可顯示,從而可大大降低死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