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期長短不一,5日至19年或更長,一般為1—3個月。狼、狐等野生動物咬傷者潛伏期短。由于病毒毒力強及入侵量大,傷口靠近頭部,或患者年老體弱者,其潛伏期均相對較短。受寒、驚嚇、勞累或悲痛可能為發病誘因。臨床可分為狂躁型及麻痹型兩型。我國常見為狂躁型,臨床經過可分為3期。
(一)前驅期常有低熱、倦怠、頭痛、惡心、全身不適,類似感冒,繼而出現恐懼不安,煩躁失眠,對聲、光、風等刺激敏感 而有喉頭緊縮感。在愈合的傷口及其神經支配區有癢、痛、麻及蟻走等異樣感覺,為最有意義的早期癥狀。本期持續2—4日。
(二)興奮期表現為高度興奮,突出為極度恐怖表情、恐水;怕風;發作性咽肌痙攣。體溫常升高(38—40℃)。恐水為本病的特征,但不一定每例都有,典型患者雖渴極而不敢飲,見水、聞流水聲、飲水、或僅提及飲水時均可引起咽喉肌嚴重痙攣。患者對外界多種刺激也可引起咽肌痙孿,如怕風、怕光、怕聲。常因聲帶痙攣伴聲嘶;說話吐詞不清,嚴重發作時可出現全身肌肉陣發性抽搐,因呼吸肌痙攣致呼吸困難和發紺。患者交感神經功能常呈亢進,表現為唾液分泌增多出現大量流涎、亂吐唾液,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壓上升;但神志多清晰,少數病人可出現精神失常,幻視幻聽等。本期約1—3日。
(三)麻痹期思者肌肉痙攣停止,進入全身弛緩性癱瘓,患者由安靜進入昏迷狀態。最后因呼吸、循環衰竭死亡。該期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僅為6-18小時。本病全病程一般不超過6日。除上述狂躁型外,尚有以脊髓或延髓受損為主的麻痹型(靜型);該型我國少見,在印度、泰國較常見(約占總數1/3)。該型患者無興奮期和典型的恐水表現,常見高熱、頭痛、嘔吐、腱反射消失和尿失禁,軟弱無力常自被咬肢體向四肢蔓延,呈橫斷性脊髓炎或上行性麻痹,最終因肌肉癱瘓而死亡。早期在叩診胸肌、二頭肌可見被叩肌肉隆起,出現水腫,數秒后漸平復。患者毛發豎立。該型在亞洲多由犬、貓傳播,南美洲由吸血蝙蝠咬傷或吸入其含毒氣溶膠可致此型。
犬狂犬病發病初期有行為改變、尾巴下垂、無精神、進食少、對主人冷淡等。約2日后進入興奮狀態,吠叫聲改變,亂竄,走路時低頭夾尾直走,常突然咬人和亂咬其它動物,吞食異物,不認熟人,舌頭伸出,大量流涎,后發展為后肢麻痹,死于呼吸中樞麻痹。從發病至死亡約3-7日。豬發病后2—3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