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貧血的確診和分類是非常重要的。但要根據癥狀、體征有目的地選擇檢查項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詳細詢問病史,全面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是作出貧血病因診斷的重要依據。診斷貧血除了調查貧血的原因外,詢問有無其他系統疾病,也可為進一步診斷貧血提供有力依據。
診斷貧血與否的十項標準
1、病史
診斷貧血除了調查貧血的原因外,還要著重了解貧血是急速發生還是緩慢發生、病程短急或緩長、群發或個別發生,血癥狀是進行性加重還是治療有效等等。為進一步診斷貧血提供有力依據。
2、MCV及MCHC 的測定
這種貧血的檢查比較常見。
3、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是指用穿刺針穿入骨髓腔,抽取少量骨髓進行化驗,通過了解骨髓中各種成分以及細胞的形態變化及組成變化進行對貧血患者進行診斷。
(1)髂后上棘
髂后上棘位于骶椎兩側、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距后正中線約4~6cm。
(2)髂前上棘
髂前上棘骨面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常取髂前上棘后上方1~2cm處作為穿刺點。
(3)脛骨粗隆前下方
2歲以下嬰幼兒選擇脛骨粗隆前下方。
(4)胸骨柄
胸骨柄部位雖然骨髓含量豐富,但骨質較薄,其后有心房及大血管,穿刺時有穿透危險,一般不作為首選穿刺點,當髂前上棘、髂后上棘穿刺失敗時,可作胸骨柄穿刺。
(5)腰椎棘突
位于腰椎棘突突出處,一般選擇第11~12胸椎或第1、2、3腰椎棘突穿刺,但不作為首選穿刺點。
4、血象
輕度貧血為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重度貧血為典型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紅細胞平均體積(MCV)<80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28pg、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30%。血片中紅細胞大小不一,小者多見,形態不規則,出現少數橢圓形、靶形和不規則形紅細胞,紅細胞中心淡染區擴大,甚至變成狹窄環狀,網織紅細胞多數正常,急性失血時可暫時升高。這是常見的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
5、心肺機能障礙
貧血時,由于供血和血液攜氧功能障礙,必然引起心肺機能不全,伴發心肺功能障礙癥狀,如心率、呼吸增數、呼吸困難等。對于反映貧血程度也是一個佐證。這也是常見的診斷貧血的依據
6、紅細胞原卟啉
因缺鐵而血紅素合成減少,缺鐵性貧血的紅細胞游離原卟啉500μg /L(正常200~400μg /L)。這也是常見的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
7、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
同樣屬于常見的缺鐵性貧血的診斷標準。血紅蛋白(Hb)男性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MCV小于80fl,MCH小于26pg,MCHC小于0.31。
8、粘膜色彩
是常見的診斷貧血的依據。粘膜色彩對反映貧血及貧血程度敏感可靠,是認識貧血的窗口。在檢查粘膜時,著重注意有無出血點,必要時可配合血管脆性試驗加以印證。可視粘膜通常檢查眼結膜。
9、網積紅細胞計數
校正網織紅細胞計數=患者的紅細胞壓積/0.45/L×網織紅細胞(%)。這也是貧血的檢查方法之一。
10、骨髓象
骨髓顯示細胞增生活躍,主要為幼紅細胞增多,幼紅細胞體積較小、胞漿發育不平衡。
溫馨提示:大家首先要摒棄有頭暈乏力、眼發黑癥狀就是貧血的觀念,診斷貧血應檢查紅細胞數與血紅蛋白量是否低于正常。并通過詢問病史并檢查血清鐵蛋白、紅細胞游離原卟啉、血漿鐵或骨髓細胞內外鐵,來確診是否缺鐵性貧血。
【參考文獻:《家庭醫學速查百科》《健康生活完全指南: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