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很多患者都經歷著病痛的折磨,如果治療不及時,疾病惡化嚴重,就需要采取手術治療,隨著科學的發展,拇外翻的治療水平也在逐漸提高,針對不同程度的拇外翻,治療方法也有差別,下面我們一起看看拇外翻的手術治療方法介紹。
手術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減輕疼痛,糾正畸形,適用于中晚期病人。有些拇外翻畸形很嚴重,但并不痛,則不需手術治療。
手術方法已報道的有200多種,可歸納為5類:
1、改良McBride手術:
適應證:青年及中年,畸形不嚴重,第1跖骨較短,而無拇趾跖趾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拇外翻患者,此手術包括:拇收肌自近節趾骨的止點向第1跖骨頭外側移位,外側關節囊切開,拇囊炎骨突切除及內側關節囊緊縮。
2、Keller關節切除成形術:
適應證:中重度拇外翻(30°~45°)并有骨關節炎,年齡55~70歲,拇趾僵硬者及老年活動少的拇外翻患者,是治療拇外翻最常用的術式之一。Keller手術包括軟組織松解,內側突切除及近節趾骨截除術3部分,此手術可矯正畸形與解除拇趾疼痛,但術后數月至1年內拇趾粗而軟弱無力,以后拇跖趾關節活動范圍亦較小,術前應向病人解釋清楚。
3、跖骨頸斜行嵌插截骨術:
適應證:本手術以截骨為主,術后可獲得良好的形態和功能。適用于無明顯的跖趾骨關節炎(骨關節炎【譯】:為一種退行性病變,系由于增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和關節僵硬第1跖骨較長者。
4、第1跖趾關節融合術:
如選擇病例正確,第1跖趾關節融合術是治療拇外翻最適當術式之一。
適應證:
A.畸形嚴重;拇外翻角>45°,伴拇趾嚴重旋前,趾間角超過20°,特別是在第2、3跖骨頭下方存在痛性胼胝,且前足墊萎縮者。
B.拇外翻伴骨關節炎。
C.拇外翻復發。
D.肌力不平衡所致的拇外翻畸形;內側關節炎全部結構破裂且不能充分修復的創傷后拇外翻。
5、小切口截骨術:
小切口截骨術治療拇外翻的方法在歐美被許多足外科醫生所推薦,該方法專業技術要求高,但由于創傷小,不需內固定,病人可以早期下地活動,痛苦小,恢復快。對用大切口有豐富經驗的臨床醫生可以選用。
手術可在局麻下進行,首先用小圓刀在拇趾近節趾骨近端內側做約1cm切口,直達趾骨,骨膜剝離器從遠端向近端在拇囊和內側跖骨頭之間分離關節囊,用磨鉆磨去跖骨頭內側突,并用骨銼銼平跖骨頭內側。然后在第1跖骨頭頸內側做約O.5cm切口,直達跖骨,用削磨鉆從遠端向近端做一<30°的斜行截骨,背側向跖側截骨角度成5°~10°。截骨完后用手法將遠端跖骨塊由內向外推開約一骨皮質。并使截骨遠端不向背側移位,同時整復脫位的跖趾關節,并理順拇伸肌腱。最后沖洗切口后加壓包扎,并在第1、2趾蹼間置入直徑約為2cm長的圓柱狀繃帶卷,將拇趾固定在內翻5°~10°位,通過踝關節的“8” 字形包扎,外用粘膏從足背內側通過第1、2趾蹼間,繞過足跖內側到足背“8”字形,將拇趾保持在內翻位。術后穿硬底、前開口的矯正鞋,可適當下地活動,直至6周左右骨質愈合。
溫馨提示:拇外翻的護理需要進高鈣食品,以保證骨質代謝的正常需要。拇外翻患者需要多食牛奶、蛋類、豆制品、蔬菜和水果,必要時補充鈣劑。超體重的拇外翻患者宜控制飲食,增加活頁紙動,減輕體重,以利于減輕關節負重。
【參考文獻:《骨科手術并發癥預防與處理》、《骨科術后康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