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外翻的治療方式總的來說可分為非手術療法、手術療法兩大類。其中非手術療法適用于早期病變而疼痛較輕的患者,經常向足內側搬動拇指、按摩等,對治療及校正足外翻有一定功效。而手術療法適用于中晚期足外翻患者,可減輕疼痛、糾正畸形,大多數患者均得到滿意療效。
治療足外翻常見的兩大方式
1、非手術療法
足外翻早期病變而疼痛較輕的患者,可考慮非手術治療;常見方法包括穿著前部寬大的跟高不超過2.5cm的鞋、按摩、經常向足內側搬動拇指、鍛煉足肌、熱敷、赤足在沙灘上行走等,對治療及校正足外翻有一定功效;體操可校正足外翻,其方法是在兩側第1趾上套橡皮帶做左右相反方向的牽引動作,每次 5~10分鐘,每日2次。在骨突周圍放一些軟墊,以減輕對拇趾的壓力及摩擦。若疼痛局限于拇囊炎(拇囊炎【譯】:一種由非自然的撞擊或骨骼彎曲所致的拇疾病,在大拇趾的起始部形成隆起。)或跖趾關節,可行痛處穿刺排液,局部注入類固醇劑。
2、手術療法
適用于中晚期病人,可減輕疼痛、糾正畸形,但足外翻畸形嚴重而疼痛不明顯的患者,不需手術治療;常見手術方法有5種,包括:①軟組織手術:主要將拇收肌在近節趾骨的止點切斷,移位于第1趾骨頭的腓側,以McBride手術為代表②骨切除術:切除部分骨骼,使攣縮的軟組織松弛以解除癥狀,常見手術為Mayo和Keller術③第1跖趾關節融合術④小切口手術⑤矯正第1跖骨內翻截骨術,或同時實施軟組織手術和骨切除術。
(1)第一跖骨斜形截骨術,適合于無跖趾關節骨關節炎的中青年患者。在跖骨干遠端的頭頸交界處作雙斜面截骨,使正側位截骨均為斜面,斜面呈30°角,截骨后將跖骨遠端順截骨線向外側推移一個皮質寬度,用一枚克氏針作內固定,咬除近端內側骨突。術后石膏固定4周。待局部壓痛消失,即可試行下地行走。
(2)跖趾關節成形術,適合于伴第一跖趾關節骨關節炎的患者。在第一跖趾關節內側作一直切口,切除近節趾骨近端1/2~2/3的趾骨,牽拉拇趾,使在跖趾關節間有0.5cm的間隙,可用或不用克氏針作固定后縫合傷口,切除滑囊與骨贅,術后石膏固定2周即可開始行走。
(3)骨贅和滑囊切除術,適合于老年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跟骨阻滯麻醉下,上止血帶。在拇趾跖趾關節內側作一弧形切口,切除過多的拇囊皮膚,牽開切口下的皮神經,保護勿使其損傷。暴露跖趾關節囊的內側,舌瓣狀切開關節囊,瓣尖指向跖骨近端,掀開舌瓣即見第一跖骨內側的骨贅,鑿去骨贅,使跖骨頭與跖骨干齊平,然后緊縮縫合內側舌狀關節囊。如畸形不能完全矯正,可在縫合關節囊前切斷內收拇肌。術后石膏固定于矯正位2~3周。
溫馨提示
幼兒期兒童運動神經發育迅速,但足骨還呈現軟骨狀態,力量弱不穩定。因此要定期檢查孩子鞋子尺碼是否合適。建議給孩子選擇鞋底厚度在1厘米以內、鞋跟高度在1.5厘米以內的鞋子,其他過于薄和厚,以及帶氣墊的鞋底則應該避免。
【參考文獻:《骨科疾病診斷流程與治療策略》《骨科疾病的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