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腦子里裝一個起搏器,就可以控制帕金森氏癥。浙江省已經有3個病人在邵逸夫醫院率先嘗試了這種技術,其中一名患者手術后不再需要依靠藥物治療。
邵逸夫醫院神經外科朱先理主任醫師介紹,一套起搏器由一個直徑2毫米的白色電極和一個火柴盒大小的神經調控器兩部分組成,其原理是通過發放弱電脈沖,刺激腦內控制運動的相關神經核團,從而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癥狀的異常腦神經信號。
由于涉及腦部的精密治療手段,整個過程大約需要整整一天的時間。手術前醫生將根據核磁共振檢查結果,先在電腦上進行模擬手術,以確保安裝電極時不會碰到腦內的血管、重要神經等。
正式手術需要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醫生配合完成。外科醫生負責在病人頭上切開2-3厘米的口子,然后將電極按設計好的路徑植入,并將神經調控器埋在其胸前鎖骨下。接下去,內科醫生會要求病人做類似抬腿、擺手等簡單動作,并不斷調節起搏器的各項參數,直到病人的各項活動都能基本自如為止。朱醫生介紹,腦起搏器是永久性植入儀器,但對人體沒有傷害。如果今后病情發展,醫生還可以通過感應天線對神經調控器的參數再進行優化設置,不用再次手術。不過這個新式武器價值不菲,如果在大腦兩側安裝,光材料費就要16萬元。
據統計,我國約有500萬帕金森病患者,患病率僅次于腦血管病,是與癡呆并列的中老年人常見病癥。身體顫抖、四肢僵硬、運動遲緩都是該病的典型癥狀,在發病的10到15年內,大多數病人會出現明顯殘障,數學家陳景潤、拳王阿里、著名影星J·福克斯等都曾被帕金森病困擾。以前對帕金森病的治療一般分藥物和手術兩大類,但長期使用藥物病人會產生耐受性,而伽馬刀、細胞刀等手術只能機械地破壞神經核團,這樣可能會阻止某些異常的神經沖動傳導,如果今后出現新的治療方法需要借助這些神經核團的通路時,病人就失去了治療機會。